APP下载

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现状及难点

2013-04-29刘行刘国新

现代商贸工业 2013年5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生活方式

刘行 刘国新

摘要:2007年,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出发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为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是对政府、企业和市民提出的重大挑战。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增强市民的“两型”生活方式意识同时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

关键词:两型社会;生活方式;武汉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50-02

1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之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旨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以达到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在传统社会经济形态中,资源是无限的,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范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形态中,资源是有限的,形成投入减量化、消费健康化的经济范式,从而达到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指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将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容量范围之内,通过对生态环境要素的优化,对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有效监督,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背景

武汉城市圈又称作“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由鄂州、黄石、黄冈、孝感、仙桃、咸宁、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该圈域占据了全省33%土地和51.6%的人口,具有较高的城市密集度,较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务院决定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通过试点探索积累相关经验,然后将经验推广。在此背景下,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的重要战略区域,被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旨在通过实验区探索出改革创新的路线。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的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

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现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第四年。四年多来,随着“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的全面实施,城市圈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逐步形成,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展顺利,关键领域改革有所突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方案》,对2011年度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情况的评测结果表明:2011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情况好于2010年,与改革试验前的2007年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且继续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也为湖北省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方案》确定的5大类28项统计监测评价指标数据综合加权算出,2011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为93.59,比2010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比改革试验前的2007年提高了9.6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见表1)。

从大类情况看,武汉城市圈5大类指数均高于上一年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5大类的指数均高于全省。

在具体监测的28项指标中,有23项指标(占82.1%)好于上年平均水平,5项指标低于上年,有21项指标(占75%)好于全省平均水平,7项指标低于全省水平(见表2)。

表2中将《评价方案》所列及的5大类28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与对比。从中不难发现相比较2010年,2011年全省以及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正在稳步而有序的进行中。各项指标均较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源消耗继续下降,资源利用指数提高了0.92个百分点;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发展指数提高了0.6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进步指数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反映了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应当注意到的是技术创新,尤其是R&D占GDP的比重较之去年略有下滑,1.2%的比重较之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仍有差距,对于高校环卫、教育突出的武汉城市圈来说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来说,科技投入增加,技术创新却未在工业领域得到回馈,这样的情况显示了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表3列举了2011年武汉城市圈各市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

表2武汉城市圈28项指标与全省比较

表4列出了2011年武汉城市圈各市经济发展指数,可以看到,9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均高于上年,武汉、鄂州、黄石位列前三位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鄂州的涨幅最大,达到了1.30个百分点,孝感、黄冈、咸宁的涨幅较小。

4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难点与不足

4.1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较大,一体化难度增大

由于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所处的环境不同,各市的发展情况相差较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上效果明显,并且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大部分城市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只有武汉、鄂州、潜江的总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各市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武汉城市圈其余8市与武汉市的差距较为明显,2011年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城市圈的比重都在50%以上,在城市圈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加强。2011年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高达102.18,比城市圈的平均水平高出了8.58个百分点,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了12.94个百分点,而其余8市均在城市圈平均水平之下。显然,城市圈缺乏整体联动性,一体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4.2部分指数的增幅较低,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2011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情况好于上年,且快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是,从具体的分类情况看,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友好指数的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0.06、0.09、0.19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其他试验区的建设,从而使城市圈部分指标占全省的相对比重有所下降,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下降明显。

4.3部分指标提高难度较大

2011年武汉城市圈环境友好和科技创新指数虽然较上年有所提高,但是增长缓慢,且部分指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而且提升空间有限,难度较大。例如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低于上年,且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R&D经费占GDP比重低于上年,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比上年低了3.09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虽然国家对耕地占用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均耕地将逐渐减少,这也成为了城市圈资源利用的难点。

5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的建议

5.1加强城市圈内合作,提高整体联动性

要进一步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积极开展圈内深度合作,着力解决圈内基础设施、信息传递与共享、融资保障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有效推进圈内城市合作。尤其是要针对武汉市独大独强的实际情况,必须借助周边城市的力量,延伸产业链,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外省的合作,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路径,努力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新突破。

5.2进一步提高城市圈的经济实力

随着我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的实施,各城市各区域呈现出竞相发展的局势。武汉城市圈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利用好武汉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坚持主体主线,深化改革,突出重点项目,推进重大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圈内的产业分工协作,与其他各市加快产业对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利用好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好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总体竞争力和实力。

5.3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尽管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各市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差异较大,其他8市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圈的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特别是高校环绕的武汉市,应该积极与高校合作,为科研活动提供更多平台,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积极推动各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武汉城市圈作为改革实验区,应该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核心在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良性转变,因此,两型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更要靠市民共同的努力,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身边的环境,增强自我的两型社会意识,共同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杜静.产业集群发展的绿色创新模式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5).

[3]黄莉敏,何国松等.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J].商业时代,2011,(32).

[4]吴开,徐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

[5]操小娟,李和中.“两型社会”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

[6]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EB/OL].http://www.hubei.gov.cn/zwgk/zfxxgk/zfgw/zfgb,2010-01--12/2010-10-22.

[7]钟荣丙.“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并轨发展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4):9-14.〖LL〗

[8]吴亚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9,(24).

[9]宿高明,洪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能源挑战[J].环境保护,2010,(18).

[10]栾晓梅.“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11]史鸿雁.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下的高校科技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12]孙家寿.充分发挥统战作用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做贡献[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13]李慧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5):40-42.

[14]张瑞.两型社会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J].当代经济,2012,(3):86-87.

[15]Yang Qing,Zhang Bing.Research on the “Two-oriented” Social Composite Index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dex [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ICIME 2010).

[16]UNEP Statement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http://www.anepfi.org/stateinents/fi/index.htm,1997-06-01/2009-11-10.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生活方式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研究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我国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能量消耗的调查分析
肥胖青少年开放式运动减肥模式的理论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地方高校融入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