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合理性研究

2013-04-29胡剑波周葵安丹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

胡剑波 周葵 安丹

收稿日期:2013-07-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JBK120403);贵州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3]2090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QN035);贵州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规划项目(2011A002)。

作者简介:胡剑波(1982-),男,四川泸县人,博士,贵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周葵(1970-),女,四川成都人,博士,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安丹(1989-),女,贵州桐梓人,贵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①因货物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因而本节所涉对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数据仅指货物贸易额。

②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加工整理计算所得。

③数据来源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详情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_402786440.htm。

④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经整理计算所得。

摘要:借鉴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的思想,利用修正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构建出新的外贸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模型,并基于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运用Matlab计量软件对中国42个产业部门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上看,中国外贸产品结构在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且进口产品结构往更为合理方向演进的速度快于出口产品结构;(2)影响力系数与出口产品结构比重的排序并不完全匹配,表明出口产品结构亟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且应适量控制影响力系数较小而出口比重较大的产品额度,加强支柱产业出口产品比重;(3)感应度系数与进口产品结构比例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说明进口产品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且应适度缩小感应度系数小而进口比例较大的产品规模,增加瓶颈产业进口产品比例。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合理性;投入产出模型

文章编号:2095-5960(2013)05-0072-011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①获得长足发展,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飙升至2010年的29740亿美元,增长14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6.80%,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至今这段时间,是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增速最为稳定的时期,年均增速高达21.65%②。2011年,中国外贸总额高达36421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出口额为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额为17435亿美元,增长24.9%③。中国对外贸易增速不仅高于同期GDP增速(8%~10%),也大大高于全球贸易平均约7%的增速。[1]同时,中国外贸依存度大幅提升,1978-20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从9.74%、4.59%和5.14%攀升至48.58%、25.32%和23.26%④。虽然在此期间,外贸依存度有所起伏,但从长期发展视角考量,我国外贸依存度总体表现为上扬态势。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既表明经济开放程度的日渐提高和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劲显现,也说明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易受国际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冲击,2008年发源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便是印证。

当前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并非贸易强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的背后仍未完全摆脱粗放式增长模式,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分工地位主要是在价值链末端从事生产,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出口工业制成品中相当高比例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和低附加值商品,即使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地位在日渐增强,但这些产品大多是由在华外商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方式完成的,与发达国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能源密度的产品相去甚远。严峻的对外贸易形势以及与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多致使中国亟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贸易发展质量和增强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对外贸商品结构的调整无疑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一环。当前,对于诸如:(1)外贸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合理性两者存在差别但又紧密关联,脱离合理性来讨论分析优化升级显然是不科学的,因而在研究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时也亟需考量中国当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是否合理?(2)外贸产品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如何在当前国内产业结构的框架下调整优化升级外贸产品结构?这样的问题虽有部分学者涉及,但却并不全面、准确、系统和深入,在后面的文献综述部分,还会进一步对此展开论述。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回答上述2个问题,这对于立足当前国内产业结构并对不合理进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有效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决策者制定和实施对外贸易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当前,有关外贸商品结构的研究成果颇丰,并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现状与优化升级方面(Balassa,1978;Feder,1983;Jung & Marshall,1985;Chow,1987;Baldwin,1992;Jong-Wha Lee,1995;Mcnab & Moore,1998;Dhawan & Biswal,1999;金哲松,2000;许和连、赖明勇,2001;Milberg,2004;林毅夫等,2005;孙伟、王艳,2006;Kali et al.,2007;Benedictis & Tajoli,2008;阎志军,2011;杨继军、范从来,2012),而对于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视角对外贸产品结构合理性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首先,现阶段专家学者对外贸产品结构合理性概念的解释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基本的界定具有同一性,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即外贸产品结构合理性是指不同种类的进出口产品构成状况是否有利于本国或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杨琦,2007;廖道军,2010;杨丽华,2011)。其次,从定性角度考察,若一定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能够带动本国或本地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则这种外贸产品结构是合理的,反之亦然。再次,从定量角度考量,若一定的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对国民经济拉动或推动作用大的产品占有较大比例,换言之,外贸产品结构与本国或本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或瓶颈产业匹配程度较高,则这种外贸产品结构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合理(沈利生、吴振宇,2003;杨琦,2007;廖道军,2010)。当前,有关中国外贸产品结构合理性的定量研究,根据进出口产品分类方法以及合理性评价标准的不同,其评价方法大致包括三类:(1)指标分析法,即利用构建的指数对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常见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贸易竞争力指数(TC)、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RCA)、对称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S)、贸易经济效率指数(TEE)等。例如,刘重力与刘德江(2003)、刘海云等(2004)、傅朝阳 (2005)、程新章与唐海燕(2006)、沈国兵(2007)、周松兰(2008)、喻志军(2009)、陈虹和章国荣(2010)、林善波与陈飞翔(2011)、陈立敏与候再平(2012)等学者都采用指标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因数据易获取,运算过程简便以及结果直观明朗等优势而被广泛运用,但缺点在于方法过于单一,求解结果存在片面性,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一国或地区实际的比较优势。(2)计量经济模型法。比如,杨全发(2000)、洪银兴(2001)、张曙霄(2003)、潘向东等(2005)、张鸿(2006)、江小涓(2007)、彭斯达等(2008)、郑凌霄(2009)、王菲(2011)、刘丹青和王菲(2011)、林存文(2012)等学者都采用微观计量经济模型或宏观经济模型来讨论分析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计量经济模型具有经验性、随机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运用较为灵活,但缺陷在于对数据要求较高,各变量之间常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且诸多消除共线性的方法难以凑效,对同一经济现象因假设不同而构建的模型必然不同,致使实证结果存在偏差。(3)投入产出法。Wassily Leontief(1936)研究并创立投入产出分析方法[2],自此以后,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能源、环境等领域问题的研究,并被证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经济增长、能源发展、环境污染等的有利分析工具(Chapman,1974;Bullard et al.,1978;陈锡康、李秉全,1983;Casler & Wilbur,1984;钟契夫、陈锡康,1987;Anwar,1996;Hamilton,1997;Michaelis & Jackson,1998;许宪春,1999;Machado et al.,2001;刘起运,2002;Lenzen et al.,2004;Ackerman et al.,2007;向蓉美、孟彦菊,2011;袁建文,2011;闫云凤、赵忠秀,2012)。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而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Leontief,1970;Glickman,1977;Ciaschini,1983;Barker,1985;Batey & Weeks,1989;Dewhurst & West,1991;何其祥,1999;董承章,2000;向蓉美,2007;廖明球,2009;刘起运等,2011;陈锡康,等,2011)。正因为此,国内诸多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①进行研究分析:沈利生、吴振宇(2003)利用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进出口40个产业的合理度指数,发现出口产品影响力排序与影响力系数②排序以及进口商品推动力排序与推动力系数③排序并不完全一致[3];黄伟等(2005)基于中国200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联结表对东北、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等5个区域的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东部对区外出口产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最高,而中部则是从区外进口产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最高[4];向锦、康赞亮(2006)测算中国2002年出口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发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排序与影响力系数不一致[5];唐宜红、杨琦(2007)基于北京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度北京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问题,发现北京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其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并不完全匹配[6];耿献辉(2010)基于1987~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外贸产品结构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和趋势发展[7];涂远芬(2011)利用1997~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发现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合理度指数呈现上扬态势[8];曹旭平、张国平(2012)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2010年江苏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发现进出口产品结构与其支柱和瓶颈产业不匹配,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下降等现象。[9]

上述3类评价外贸产品结构合理性的方法各有所长,但相比而言,从投入产出视角对进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合理性的评判更为精准,原因在于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外贸产品结构是“原像”和“镜像”的关系,两者同源且高度正相关,产业结构是本体,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所反映的影像。[10]即便如此,上述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来讨论分析外贸产品结构合理性的文献仍旧存在至少三点不足:一是传统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中的分母采用算数平均,其假设条件是各产业部门的产出完全相等,忽略产业规模因素,但实际上产业规模对某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二是感应度系数计算方法中的分子,即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元素横向相加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原因在于其元素来源于直接消耗系数,各元素基数不同,横向相加导致经济含义模糊,而以此求取的感应度系数就显得毫无意义;三是以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即各生产部门消耗的中间投入部分不区分是本国生产还是国外进口,假定可完全替代,这在封闭的经济系统或半封闭的经济系统是可行的,但在对外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扩大的今天,仍旧采用竞争型投入产出方法就显得十分不合理。为此,本文基于修正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出中国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标,以便对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决定外贸产品结构,外贸商品结构反过来又影响国内产业结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1]因此,讨论分析一国或地区外贸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在构建模型之前,还需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考量。在现代产业结构研究中,影响力系数(Index of Power of Dispersion,IPD)和感应度系数(Index of Sensitivity of Dispersion,ISD)作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经典方法,不仅可以分析、比较国民经济中各行业部门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国民经济中各行业部门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还可以判别产业的性质,在确定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2]因此,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通过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呈现和说明。

①合理度指数或权系数源于沈利生、吴振宇(2003)等人的研究成果,具体可参看其相关文献。

②影响力系数(或拉动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1时,表示某一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1时,表示某一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时,表示某一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③感应度系数(或推动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当感应度系数>1时,表示某一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当感应度系数=1时,表示某一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1时,表示某一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一)传统及修正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2.修订后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

对上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传统公式的计算方法,近年来,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Cuello & Mansouri,1992;Los,2002;刘起运,2002;Cai & Leung,2004,王巧英,

四、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

基于上述相应指标计算公式以及经过处理后的相关数据,运用Matlab7.0计量软件,我们可求得2002-2007年中国外贸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见图1);鉴于2007年的测算结果更能满足当前时间要求,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也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为此,我们重点讨论该年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及进出口产品结构比重和影响力等相关情况,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

(一)中国整体外贸产品结构合理性分析

从图1可获得两个方面的信息。(1)纵向比较: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由2002年的1.0482上升至2007年的1.0507,虽然增幅和增速分别仅为0.0025和0.24%,但却说明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在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进口产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由2002年的1.1562攀升到2007年的1.2180,增幅和增速分别达到0.0618和5.35%,这表明进口产品结构也在往更加合理的方向移动。(2)横向比较:2002-2007年,进口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都高于出口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分别高出0.108、0.1062和0.1673,说明进口比出口的产品结构更加合理,且从总体上看两者差距有逐步拉大趋势;进口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的增幅和增速都大大快于出口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以2007年及2005年的外贸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数的增幅和增速为例,进口分别是出口的9倍和8倍,表明进口产品结构往更加合理方向发展的速度大大快于出口产品结构。

(二)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合理性分析

影响力系数越大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就越强,把国民经济中全部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计算出来之后进行排序,排名位于前列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3],而扩大以支柱产业为主导的产品出口,则可以利用出口贸易方式进一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鉴于利用影响力系数来判断支柱产业没有一个具体数值要求,为简单起见,本文选取影响力系数排名前10的部门作为支柱产业来进行讨论分析。从表1可知,2007年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有16个,说明有16个产业部门所产生的波及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支柱产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并以制造业居多,其中,排名前3的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达到1.2045、1.1960和1.1942,这说明工业仍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对社会生产具备较大辐射作用,对整体经济增长具有较强促进作用;出口产品结构比重排名前10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出口额之和占出口总规模的75.12%,但和支柱产业部门不同的是,包含第二产业中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且出口比重位居第1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结构比例高达22.38%,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是排名第2的纺织业的2.6倍;出口产品影响力排名前10的行业集中在第二产业,且以制造业居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化学工业。(1)将支柱产业部门和出口产品结构比重排名前10的行业比较发现,两者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出口产品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亟待调整优化,如支柱产业中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的出口结构比重较小,理应优先扩大出口产品比重,增强其产品结构合理性。又如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的出口结构比重较大,因而应该对其出口比例适度控制。(2)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与出口产品影响力的排序也不完全一致,出口产品结构比重错位是造成该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建筑业等的出口比例较小,致使其出口产品的影响力排名靠后。(3)出口产品结构比重与出口产品影响力的排序也非完全相同,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出口产品对应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不大,例如批发和零售业,其影响力系数仅为0.7296。

注:①上表中有出口产品的结构比重和影响力为0的产业,原因在于这几类产品中国没有出口额;②部分计算相同的数值排序却不相同,原因在于列表只保留4位小数,而实际数值有大小之分。

(三)中国进口产品结构合理性分析

感应度系数越大的产业,其他产业部门对它的需求量越多,而这样的部门若生产不足必然阻碍其他部门生产进而最终抑制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把国民经济中全部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在计算出来之后进行排序,排名位于前面的产业就是瓶颈产业,瓶颈产业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扩大瓶颈产业的供给就可以推动整个经济更快地发展。[3]在各产业既有供给能力状况下,若要促使各产业部门进一步提高增加值,利用进口途径来保障充足的中间产品供应量至关重要。鉴于利用感应度系数来判断瓶颈产业同样没有一个具体数值要求,为简单起见,本文仍旧选取感应度系数排名前10部门作为瓶颈产业来进行讨论分析。从表2可知,2007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部门有21个,表明有21个产业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瓶颈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包括5个制造业部门、4个采矿业部门和1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部门,其中,排名前3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和废品废料的感应度系数分别达到2.5413、2.3641和1.8278,这表明第二产业中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行业部门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主要产品提供者,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进口产品结构比重排名前10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进口额之和占进口总规模的80.24%,但和瓶颈产业部门不同的是,包含第二产业中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与第三产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且进口比重位居第1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结构比例高达22.02%,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是排名第2的化学工业1.79倍;进口产品推动力排名前10的行业集中在第二产业,且以制造业居多,其中,推动力最大的3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1)将瓶颈产业部门和进口产品结构比重排名前10的行业比较发现,两者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说明进口产品结构并不合理,还需调整和优化,如瓶颈产业中感应度系数较大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的进口结构比重较小,理应优先扩大这些产业的进口产品比重,加强进口产品结构合理性;又如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的进口结构比重较大,因而应该对其进口比例加以调控。(2)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与进口产品推动力的排序也不完全一致,进口产品结构比重错位是造成该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的进口比重偏小,导致其进口产品的推动力排名落后。(3)进口产品结构比例与进口产品推动力的排序也非完全相同,造成该结果的重要因素是这些进口产品对应的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不是太大,例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感应度系数刚刚大于1,仅为1.0487。

注:①上表中有进口产品的结构比重和推动力为0的产业,原因在于这几类产品中国没有进口额;②部分计算相同的数值排序却不相同,原因在于列表只保留4位小数,而实际数值有大小之分。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研究借鉴沈利生、吴振宇(2003)关于外贸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标的思想,构建出新的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合理度指标,并基于2002-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运用Matlab7.0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包括:(1)总体上看,自中国加入WTO至今,中国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不是太高,但进出口产品结构都有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相比而言,进口产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大于出口产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且前者往更为合理的方向演进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2)支柱产业影响力系数的排序与出口产品结构比重靠前的排序并不完全匹配,虽然细分的行业部门排序有所错位但都属于制造业大类,表明出口产品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且应优先扩大出口产品的范围主要是发展较为成熟并位于产业链“下游”居多的第二产业,即适量控制影响力系数较小而出口比重较大的产品规模,加强支柱产业的出口产品比重。(3)瓶颈产业感应度系数的排序与进口产品结构比例靠前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虽然细化的行业部门排序有所错位但都归于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和制造业大类,说明进口产品结构同样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且优先扩大进口产品的范围应以处于产业链“上游”并以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居多的行业部门为主,即适度缩小感应度系数小而进口比例较大的产品额度,增加瓶颈产业的进口产品比例。

基于本文的实证结果与分析讨论,我们得出如下政策含义:第一,针对传统但仍旧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要积极增强其出口产品比重。这类产业包括诸如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具体来说,应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使用先进技术设备,增加产业产值。第二,针对拉动国民经济发展较大的支柱产业,要扩大其出口产品规模。这类产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具体来说,应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国际竞争核心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三,针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产业,要进一步扩大其进口产品规模,提高这类产品进口比例。这类产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开采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等。具体来讲,应进一步拓展新兴贸易市场,扩大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在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购买能源战略物资的外汇储备量。第四,针对制约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瓶颈产业,应优先扩大其产品的进口额度,以此弥补这类瓶颈产业需求的缺口。这类产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等。具体来讲,应拓宽国际经贸区域合作范围,尤其是努力拓展东亚、中亚、南亚、西亚等市场,并深化建设中的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以及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等贸易投资合作机制,有效实现产品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第五,针对国家提出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使其成为我国贸易发展新的核心力量。这类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具体来说,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培育力度,以此引领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水平整体的优化升级,实现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改变中国当前在国际市场中的分工地位。第六,针对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以“碳关税①”、“碳标签②”等贸易规则为由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的情况,一方面,积极变外生压力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推动低碳贸易③发展,支持低碳外国投资④,加大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和这些进口国家进行会晤磋商,积极开展对话,阐明环境保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坚定立场,在低碳贸易规则制定上提高话语权,避免因低碳标准致使中国出口产品受阻,对于遭受碳贸易壁垒的产品,应积极向世界贸易组织(WTO)仲裁委员会申诉,维护出口商合法利益。

①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CO2排放关税。

②碳标签(Carbon Labelling),是指把产品在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碳足迹)用可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产品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碳排放的信息。

③低碳贸易,是指以低碳经济为背景的贸易,而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GHG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模式。详情参见:孙桂娟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④低碳外国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股权(FDI)和非股权的参与方式,向东道国转让技术、做法或产品,从而大大降低这些国家的自身活动和相关活动及其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所产生的GHG排放量。详情参见: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0: Investment in a Low-carbon Economy. 184p.Sales No.E.10.II.D.2 wvw.unctad.org/en/docs/wir2010_ en.pdf,2011-2-14.

[参考文献]

[1]阎志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科学出版社,2011:151

[2]Leontief,(1936)“Quantitative Input-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8, 105-125。

[3]沈利生,吴振宇.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

[4]黄伟,张阿玲,张晓华.我国区域间产业经贸产品结构合理度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7).

[5]向锦,康赞亮.我国出口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初探[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6]唐宜红,杨琦.北京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合理度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9).

[7]耿献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及其优化——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0(8).

[8]涂远芬.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动及其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1(9).

[9]曹旭平,张国平.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江苏省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2(5).

[10]袁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镜像”与“原像”的背离[J].经济学家,2010(6).

[11]杨丽华.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8).

[12]王巧英.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方法新探[J].统计教育,2010(10).

[13]

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2).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探析
对外贸易差额结构与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研究
泉州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探析
全球贸易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与跨境电子商务的促进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