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3-04-29舒燕林龙新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服务贸易就业

舒燕 林龙新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工组织演化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项目编号:09CJY043);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国际服务贸易视阈下的广东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项目编号:2010tjk280);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B070400003)资助。

作者简介:舒燕(1978-),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服务贸易与产业经济;林龙新(1975-),男,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摘要:基于全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出口对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进口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但是出口就业的促进效应大于进口就业的替代效应。第三产业产出增长能够显著促进就业,而工资、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会显著抑制就业,利率影响不显著。如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等由此成为促进就业增长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服务贸易;就业;动态面板模型;广义矩估计

文章编号:2095-5960(2013)05-0083-06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又是我国就业市场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增加就业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不断攀升,城乡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83.5万人,到201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0年的2.5%上升到2011年的4.1%。根据抽样调查方法估算,2011年中国企业富余人员仍有1000多万,滞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由此可见,我国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超过国际失业警戒线7%,综合失业规模极为庞大。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菲利普斯曲线机制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一国出口额的增加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对外贸易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相对充裕的要素劳动力就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我国的就业中发挥着重要角色。我国出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77.5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就业人数从40152万人上升到78388万人。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外贸易的就业带动能力停滞不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结构的调整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迎来了机遇和空间。中国的服务贸易是否能像货物贸易一样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很多政策研究者和公众关注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Smith(1776)和Ricardian(1817),他们分别用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影响。Ohlin(1933)的H-O模型、Samuelson(1948)的H-0-S模型以及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乘数学说都为分工和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方面,Krueger(1981)、Stallings(2000)、Rana Hasan(2001)、Orbeta(2002)等、梁平和梁彭勇(2008)、乔晶和刘星(2011)等的研究都表明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就业。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学者们开始逐渐转向服务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国外关于服务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运用计量模型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工资弹性、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资本的真实报酬(Fajnzylber&Maloney,2005;[1]Konan&Maskus,2006[2])。第二,服务贸易对具体行业的就业影响。Feketekuty(1988)研究服务贸易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发现旅游业、教育业、文化演出等行业的就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较大。Armah(1994)的研究表明,较之其他服务业,就业增长较多的往往是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而且这些行业倾向于雇佣女性和少数民族。Bednarzik&Theodos(2006)指出,1990年以来美国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中的20%在贸易敏感性行业从业,并且较之其他行业,贸易敏感性服务业的就业转移率较高。第三,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绩效。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服务外包只是影响就业和收入差异化的弱因素,对整体就业水平几乎没有影响(Brainard&Litan,2004;Amiti&Wei,2005[3];Falk&Wolfmayr,2008[4];Crino,2010[5])。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服务外包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能够显著地促进承包方的就业(Geishecker,2002;Egger et al,2003;Egger, Pfaffermayr&Weber,2007)。

国内对于服务贸易和就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证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采取弹性分析和全国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服务贸易和就业的关联性,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服务贸易能够促进就业,而且这种就业效应大于工业贸易,因此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就业比工业贸易更为有效(杨玉华,2007;袁永友和魏宏贵,2007;蒙英华和黄宁,2010[6]);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较小,甚至还会带来负效应(程大中,2000;韩玉军和陈华超,2006;魏浩和黄皓骥,2012[7])。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学者们从理论层面或实证层面对服务贸易与就业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但综观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憾。鉴于服务贸易统计口径和相关数据的缺乏等,多数研究是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服务贸易与就业进行回归分析,没有全面把握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试图探讨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相关影响因素。

三、理论分析与假说

(一)基于贸易乘数论视角的服务贸易与就业关联性分析

20世纪50年代,Harburger&Metgerier在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是“投资乘数”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和发展,认为出口与国内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一样的,均能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对外贸易乘数论认为,由于存在部门关联效应,对外贸易的增长能够带来就业量成倍地扩张。

服务贸易出口犹如投资,不仅增加了出口部门的收益和就业,而且增加了国内服务产品的需求,从而刺激服务部门的生产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点。据统计,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4.8亿美元,2010年增长到1702.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4%;1982年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中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从1982年的609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33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6.1%。

服务贸易进口会引起本国同类市场服务产品价格的下降,减少生产,增加失业。依据外贸乘数论的观点,进口相当于服务业储蓄,可以通过反向的乘数效应抑制就业。但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在长期会产生第二次就业效应和就业的补偿效应,跨国商业存在①的服务进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服务贸易进口尤其是进口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产品②,这显然会对国内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其进口产品往往包含着先进技术,其技术溢出效应在长期中会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①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国境内通过设立商业机构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并购、绿地投资来实现。以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较为多见。

②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费等。

产生第二次就业效应;补偿效应是通过开发新产品创造的新就业领域。另一方面,商业存在实施“本地化战略”,这直接增加了东道国的就业人数。但与此同时商业存在对东道国国内的同类企业形成强大的冲击,直接降低东道国国内相关产业产出,而且超过了商业存在自身的产出,从而抑制就业。

(二)基于贸易要素含量视角的服务贸易与就业关联性分析

Vanek(1968)提出对外贸易的要素含量,具体指贸易产品中包含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含量。国际贸易的实质是商品中包含的要素含量在各国之间的交换。鉴于比较优势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出口商品要素结构也会存在差异。对于具有充裕劳动力资源的国家,依据要素禀赋理论,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必定会大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劳动力要素必然也大于进口的劳动力要素。工资是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关键因素,劳动力要素的输出通过影响工资,从而刺激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一国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带动就业的增加。

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较之制造业,服务业的可贸易性低,而且服务贸易由于其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难以形成资本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服务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的服务产品具有技术和资本优势,而中国的服务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由于我国具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而且缺乏可贸易性等原因,逐渐形成了传统型粗放型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服务成为主要出口产品。根据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咨询和建筑等服务部门居于出口前列位置。这些服务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优势显著,就业点多,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下列假说:H1:中国服务贸易进口与就业负相关,抑制就业数量的增长。H2: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就业正相关,促进就业数量的增长。H3:服务贸易就业效应与工资水平负相关,工资的上涨导致就业数量下降。

四、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样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2006-2011年,横截面包括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为省)。参照王小鲁、樊纲(2004)[10]的界定,东部地区设定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辽宁、河北、海南等11个省及直辖市;中部地区设定为:吉林、山西、黑龙江、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8个省份;西部地区设定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四川(包括重庆)、广西、贵州、云南等11个省份。由于我国就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三产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贸易吸纳的劳动力多分布于第三产业。计量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是各省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数据来自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单位是万人。2006年的数据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鉴于模型中包含了就业变量的滞后项,实际就业数据从2005年开始计算。

表1显示各省区的变量存在较大差异。在样本区间,工资是差异最大的变量。西藏的各变量值均排在全国的末端,数值最小。四川省的就业人数最多,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最高的是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最高的是广东省。

五、计量结果分析

(一)计量方法

鉴于当期就业可能具有较大的惯性,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添加了被解释的滞后项。但由于模型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由此可能产生内生性问题,若采用标准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可能会带来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Arellano&Bond(1991)、Arellano&Bover(1995)、Blundell& Bond(1998)提出的广义矩估计(GMM)方法采用工具变量法,能够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系统GMM(system-GMM)在差分GMM(difference-GMM)的基础上加入了水平方程,将滞后的差分变量作为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提高了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本文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方程(7)进行估计。GMM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检验方法主要有:第一,过度识别的约束检验(Sargan检验或Hansen检验),检验样本估计中工具变量的总体有效性;第二,序列相关检验(AR(2)检验),检验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系统GMM估计允许误差项的差分项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但不允许存在二阶差分序列相关。

(二)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包,结合Xtabond2命令执行GMM估计。从表2的计量结果来看,动态面板模型的Sargan检验p值为0.856,说明工具变量的选择是有效的,工具变量与误差项不相关;AR(2)检验p值为0.633,说明一阶差分后的残差不存在二阶段序列相关,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由此可以判定系统GMM估计的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观测值150

注:采用10%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2的估计结果来看,就业的滞后一期项系数为0.6036,在1%的水平上显著,由此说明就业具有较大的惯性,上期的就业对本期就业具有显著影响,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纳入模型是相当必要的。进口渗透率系数为-0.0689,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服务贸易进口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假说H1得以验证。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服务贸易进口的增加加剧了内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挤占了国内生产同类服务产品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严重影响了原本就竞争力薄弱的服务部门就业。另一方面,服务贸易进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并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溢出,这些都导致我国低水平的劳动力与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化的适配出现问题,进而抑制就业。

出口导向率系数为0.1003,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出口对就业具有拉动效应,假说H2得到验证。原因在于:一方面,服务贸易出口不但可以通过突破国内市场需求的约束促使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促进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就业。另一方面,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等劳动力密集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就业点多,可以有效增加就业。计量结果显示,出口的就业促进效应大于进口的就业替代效应,由此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

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就业就增加0.2359%。经济增长和产值规模的扩大是就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利率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多数服务业很少能够获得信贷资源的支持。工资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工资水平的上涨会减少就业的数量,假说H3得以验证。原因在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服务业都存在“利润挤占工资”现象,企业对工资的变化较为敏感。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制度性障碍较为明显,由于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制度摩擦力大于“丹尼森效应”,因此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抑制了就业。

六、结论与政策思考本文通过对传统的C-D生产函数进行变换,构建了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模型,运用2006-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系统GMM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服务贸易出口对就业具有正面促进作用,而进口对就业具有负面替代效应,但是出口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大于进口的替代效应。第二,第三产业产出、上一期的就业会显著促进当期就业,经济增长是就业增加的主要推动力,由于存在就业惯性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传导机制的滞后性,这些使得前一期的就业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当期就业。第三,工资水平、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对就业具有负向的替代效应。

以上结论为我国扩大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发展服务贸易成为未来增加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第一,鼓励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发挥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既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又是不足之处。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尤其是提高运输业等能够吸纳较多就业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进行适当保护,采取渐进开放的策略。第二,要合理引导服务贸易的进口发展。对可能会带来较大就业冲击的服务进口,尤其是会造成激烈竞争的短期进口,要采取反倾销等保护措施。与此同时,服务进口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有选择地进口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通过示范效应促进我国服务业薄弱部门的发展。[11]第三,要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和保持前期就业的相对稳定性。由于服务业具有就业点多、就业范围广等特点而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要大力提高服务业产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劳动力需求的传导滞后和就业结构失调等原因,服务贸易的就业效应具有滞后性,要保持就业的相对稳定性,防止出现较大波动。此外,要实现我国服务贸易对就业促进作用的稳定发展,还应该考虑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其他影响因素,诸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因素、利率水平、行业工资水平等因素,这表明我们需要将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利率政策等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中。

参考文献:

[1]Fajnzylber,Pablo.and W.F.Maloney.2005. Labor demand and trade reform in Latin Americ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6):423-446.

[2]Konan,D.and K.Maskus.2006.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1):142-162.

[3]Amiti,M. and S.J.Wei.2005.Service Outsourcing,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he US.IMF Working Paper. WP/05/238.

[4]Falk,M. and Y. Wolfmayr.2008. Services and Materials Outsourcing to Low-Wage Countries and Employ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 Countri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19):38-52.

[5]Crino,R.2010.Employment Effects of Service Offshoring: Evidence from Matched Firms[J].Economics Letters, (107):253-256.

[6]蒙英华,黄宁.生产者服务进口对中国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 (2):73-79.

[7]魏浩,黄皓骥.服务外包与国内就业:基于全球15个国家25个行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 (5):64-73.

[8]Hine,R.C. and P.W.Wright.1998. Trade with Low Wage Economie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 [J].the Economic Journal, (108):1500-1510.

[9]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5):36-46.[10]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11]舒燕,林龙新.基于引力模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5):25-29.

猜你喜欢

服务贸易就业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和韩国的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与建议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广西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