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学生作文评价

2013-04-29罗锡盘

甘肃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作文评价求真

罗锡盘

〔关键词〕 作文评价;求真;求善;求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86—01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化;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结合自己作文教学及评价的点滴体会,谈谈对初中学生写作(水平或能力)评价的几点看法。

一、写作评价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考虑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把第四学段的写作训练或评价侧重点进行了一些调整,把其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求真阶段。具体时段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 评价核心:以“真”为准绳,看学生是否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真”是文章的灵魂,当情感的闸门打开时,内容便很可观了。在这一阶段,评价学生的作文主要看他的文章是否体现了“真”这一要素。是否体现了“自我”意识,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阶段:求善阶段。具体时段是八年级第二学期至九年级第一学期。评价核心:以“善”为关注点。主要看学生的作文是否体现了自己的感想、体悟;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自己和“他人”有警戒、规劝、鼓励等)或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生活。毕竟,这一学段的学生在知觉、认识、思维等方面都比第一阶段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同时对社会现实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

第三阶段:求美阶段。具体时间是九年级第二学期。这里的“美”主要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内涵。著名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曾说:“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章的形式美。对九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指开头和结尾、过渡和详略安排等构思和结构要素。 此外,还应考虑学生拟题、选材的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等创新性表达。

二、突出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态度、情绪体验及写作习惯。因为,只有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有正确的写作态度,才能让其写出好文章,杜绝“套、凑、抄”的不良写作风气;只有在写作中体验到愉悦和满足,学生才会对写作充满信心。需特别说明的是,在作文评价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文面。有好多学生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特别是“把标点符号不当人”,在写作时不使用标点符号或者不会用标点符号。

三、重视对写作材料积累过程的评价

1.第一手材料和间接材料的占有率及使用率。教师要在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获取材料的同时,更应呼唤学生深入生活的腹地,搜寻鲜活的直接材料,引来乡土生活这一源头活水。

在写作时,要突出“我手写我心”,凸显生活积累,而不要一味堆砌书面材料,使自己的作文成为别人材料的草料场。

2.能否运用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有没有自主摘抄、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写观察日记的习惯等。

四、重视对作文修改、润色的评价

俗话说,“文章不厌千回改”。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不仅要考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还要关注修改的方法、态度和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了解和合作,共同进步。

五、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作文或写作水平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力求客观、科学,富有激励性。

1.实行动态跟踪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每学年写作量在14次左右,其他课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凭某一次或某几次作文情况给学生的作文(水平)轻易下结论。而最好把学生的所有作文都保存起来,实行动态跟踪评价,以便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同时也可发现学生的缺漏。

评价可分成单元、学期、学年几个阶段展开,到每学期或每学年终了专门召开作文展评会,对某一时段的作文进行总结、反思,以利在后续写作中学习借鉴。这样学生就会看到自己作文的巨大进步,增强对作文的信心。

2.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不仅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兴趣、态度、习惯、主要优缺点及典型案例的记录,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写作体验和写作经验、感悟。

3.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首先,根据需要,选择口头和书面评价方式。评价不一定每次都用书面形式,有时用口述方法会更好。比如,可对某些学生的作文(某次)进行口头评议,然后让其思考、回味。在指导下重写,然后再做评议。其次,慎用分数评价,多用等第表示。第三,可对全篇进行评价,也可从某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作文评价求真
张锦绣
阎生德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让互批成为作文评价的有效路径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小学作文评价问题与建议
巧借作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学生作文评价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