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牵我去散步
2013-04-29王力
王力
再次品读《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一文时,我的心再一次掀起“波澜”。
这篇短文讲的是上帝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一路上,“我”抱怨蜗牛爬得太慢,可任凭“我”怎么催它、吼它、责备它,它依然慢。“我”只好向上帝求助,可上帝没理“我”。于是,“我”干脆跟在蜗牛后面慢慢走。结果,在缓缓的前行中,“我”看到了自己从未看到过的美丽景象。“我”突然明白过来,莫非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脑海中跳出一连串的问题,感觉我们的教育有点“急”。
家长急。90%的孩子的快乐被葬送在对10%的成功几率的追逐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整个社会只有10%的精英,80%的学生会是十分普通、平庸的,还有10%的孩子因为个体原因,会成为接受救济的群体。可是,绝大多数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那“10%”,强行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提高班、补习班……结果呢,孩子没了快乐,没了乐趣,也没了兴趣。
既然有90%的孩子将来会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那么,家长何不以孩子的健康和快乐为前提,让孩子从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出发,做个快乐的和对社会有贡献的“普通人”呢?
学校急。整日为了升学率、上线率和重点率而一刻不停闲。我们这个社会评价学校的好与坏,似乎只有“率”这一个钢性指标,于是乎,学校为顺应“民意”,除了让学生加班加点地学习以外,还取消了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没有了“危险”游戏,没有了春游,没有了爬树、泥巴制作、游泳,甚至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应该让孩子走进田园,让他们去实践、去参与、去体验。让他们观察蔬菜的破土而出,感受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观察动物的生活规律。这就是生活,是比“分”还重要的乐趣。
教师急。为了孩子的“速成”,不惜揠苗助长,恨不得把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都强塞给孩子。满堂灌的课堂,重复的题海作业……教育学生时,很多老师还局限于“我说你听,我要求你做”的藩篱……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恨不得一次“叫”育,就让他们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有的还不惜触碰体罚的“高压线”……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人都知道,雷夫·艾斯奎有一条法则:“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一遍十遍不能起作用时,一百遍甚至五百遍,一定能收获奇迹”。他告诉我们,教育学生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要学会等待,要有耐心,要慢下来,直至奇迹发生。张文质先生在《慢教育》中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就是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们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他们慢慢成长的快乐。一旦慢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上火了,跟孩子们的相处也会更融洽了,就连孩子看你的眼神也会发生“微笑”的变化。这就是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欣赏到的“美丽景象”!
别急,慢慢来!即使我们再着急,孩子仍然会以“蜗牛”行走般的速度成长和进步。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让孩子在我们预设的“轨道”中急行,我们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不能让孩子的未来发展没有“后劲儿”。
教育就应该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行走姿态和情怀。不,应该是“小蜗牛”牵着我们去散步,就让我们跟着“小蜗牛”,一起去欣赏平时来不及多看一眼的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