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芦山
2013-04-29
环球慈善 2013年5期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仍然植根于人们的记忆中;5年前的汶川强震满是伤痕的肌体还在隐隐作痛;同样的春天,大地再次低吼,让山河失色。
灾难,让我们学会坚强,左手拭着眼角的泪水,右手在瓦砾中寻找生命。灾难,让我们学会像哲人一样地求索,而不是像乞丐一样蜷缩。
好似瘟疫的灾难降临忒拜城,俄狄浦斯面临的不是个人与命运的较量,更要一步一步揭开错误的创伤,重新审视自己曾做的错事。
毋庸置疑,技术在介入这一审视。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以往的反思,伴随地壳能量的释放,一并爆发。大灾面前,人们守望相助。现实和网络前所未有地同心协力,当然,不仅在传递救灾信息,也在传递自汶川地震始,中国公益市场整个链条的构建状况。
五年的时间距离,200余公里的地理距离,芦山再次成为中国的考场,面对大灾每个人都在面临大考。救灾、捐款、质疑、谩骂、谣言、沉默、退出……72小时里,这形形色色的行动在回应考官,其实每个考官又何尝不是考生?
果像编剧廖一梅那样发问:“为什么是古希腊的悲剧而不是喜剧更能体现人类精神呢?”或许应该这样回答:反思的精神与承认错误的勇气,正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