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赏识教育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29袁晓春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赏识教育重要意义

袁晓春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化学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技能水平,提出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具体阐述了把赏识教育应用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材施教,提倡教师赏识学生、学生相互赏识、学生自我赏识,强调赏识教育要与其他教育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完美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 重要意义 应用 高校 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7-02

一、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赞赏。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育行为,使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学生,基础是尊重人,方法是激励人,目标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实现。赏识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尊重他人,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开展赏识教育就是要多赞美学生,通过激励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有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是差强人意的。

一方面,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障碍、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制力差和意志薄弱等心理障碍,要改变学生目前的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进行赏识教育;一方面,高校化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实验技能较差,自身有着强化理论学习和提高实验技能的渴求,为促成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进行赏识教育。所以,将赏识教育应用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赏识教育的应用

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过程中的一种心与心之间的最微秒的相互接触。人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教师要本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允许并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赞许若与学生的意愿、兴趣及心理特征相吻合,则可能使学生优良的一面在学生的品行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使一些不良行为淡化或减弱。树立情感和谐的师生观是开展赏识教育的基础。

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自信心,增添学生勇气,使学生在轻松、融洽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赏识教育能使教师在轻松环境中沟通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

(一)赏识教育必须因时因人而异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千万不可指责、讽刺,不然会损伤其自尊心,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一般说来,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被教学实践所反复证明的。

一般来讲,只要是认真完成化学试验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得到老师及时的评价,甚至有学生追着老师要评语。多数学生在听到老师的评语前,心里多是忐忑不安的,很在意指导教师对自己实验表现的评价。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就很大,所以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中肯。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自身为主要参照标准,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即使是差生,只要他在原有基础上有新发展,就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价。学生通过多次成功的体验,不断发现自我,逐步增加内部动力,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以乐观的心态欣赏、评价、激励学生,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充满期待,并善于注意、发现和捕捉学生蕴藏着的等待诱发的积极因素,对其加以引导和激发,及时抓住学生心中闪耀的火花,引发为燃烧的热情,化为积极的行动。由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战胜自己的恐惧和自卑,培养自己乐观向上、自信的人生态度,并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构思出新颖奇特的想法。教师容许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师生共同服从真理和探讨真理。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指导教师是一定要求学生严格操作规程,以保证安全。而有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后,也会突发奇想,做些出格的事。比如,在用半微量分析方法鉴定硫代硫酸根离子存在的实验中,按教学要求,是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可以看到试管中生成的沉淀由白色到黄色、黄棕色、红棕色、褐色、黑色的颜色渐变过程,有学生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又没按上述要求做了一次,在逐滴滴入硝酸银溶液时,不振荡试管,学生看到了不一样的现象,试管中生成的沉淀形成了多种颜色共存的颜色柱,这让学生很是兴奋。一般情况下,学生不按操作规程做,是应该受到严厉批评的,但一律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遇到上述情况,很可能就因为指导教师的批评,把学生的创造性给压抑了,怎么办?最好的处理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帮助学生分析两种操作的不同,第一种操作可以看到沉淀生成后的颜色渐变过程,但如果学生观察不仔细,会漏掉中间环节的一些变化,第二种操作虽然可以观察到各种颜色共存的现象,让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但沉淀颜色的渐变过程就不太分明。当然,指导教师在表扬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同时,也要向学生强调不按操作规程实验可能出现的种种安全状况。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提倡学生勇于创新。

(二)赏识教育讲究多种方式

实施赏识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老师赏识学生,还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赏识,并让学生学会相互赏识。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表扬自己,学会自我赏识。自我赏识常被视为贬义,但适度的合理的自我赏识却会激起学生内在的动力。自我赏识不是无原则的自我夸耀,而是在教师长期赏识教育的正强化下形成的健康的心理环境。自我赏识可以帮助自卑者打开封锁的心灵,使他们挣脱束缚,摆脱阴影,接受阳光。培养学生自我赏识,创造学生自我赏识的健康心理环境,实现自我激励。

担任高校化学实验的指导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我赏识。每次实验结束后,都让学生小结一下,并把小结内容简要地写入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自我鼓励的习惯。比如,本次实验完成情况怎样?实验中哪个环节完成得较好?是因为什么原因所以完成得好?等等。当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又把实验过程回顾了一遍,通过小结,学生不仅知晓了自己的优点,再次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把自己的过失、缺点总结了出来。这样一来,既能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提醒学生在以后实验中需要避免出现哪些错误,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非常有意义;这也是教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实验技能、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化学实验的滴定分析中,每次实验都能正确把握滴定终点,这对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但每次实验都有学生能够做好。一个小组的学生同时进行实验,要求指导教师的一双眼睛同时观察到一个小组所有学生的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样,多个学生同时进行确定滴定终点操作练习的时候,指导教师就没法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提出相应的指导,学生少了教师的及时指导,即使学生加倍地小心翼翼,仍然会出现滴定终点过了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那些操作规范并能正确把握滴定终点、实验完成较快的学生的实验结果,及时展示给其他学生看,让学生参照一下,取点经验为己所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指导教师利用学生的实验结果给学生以正确示范,正确引导学生的操作,帮助学生学会赏识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实验技能。学生能够做到相互赏识,就能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样的赏识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利的。

三、反思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提倡高校教师应用赏识教育,赞赏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努力过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赞赏学生要恰到好处,将赏识教育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使用,进而实现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应该包括因势利导、灌输、矫正、批评等。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

实践证明,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慎用表扬,采用平等、合作、对话的教育方式实施教学,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耐心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战胜自卑、恐惧,培养学生乐观、自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学习成为学生内心的渴望和自觉的行动,进而促成学生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周青云.赏识教育理念与后进生转化[J].教育探索2008(8),总第206期: 115页

[2]马中洲,徐鹏,孙文邦,张耀宇.积极开展高校赏识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1):304页

[3]方光荣,李玲,刘立明.大一化学教学与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2003第3期,总第49期:99页-100页

[4]彭明国、李伟明、袁志华、王永利.论赏识教育高校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9卷第4期:77页-78页

[5]李森.教学动力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12页-213页

[6]张婷.浅谈高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12年第6期:12页-14页

[7]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43页

[8]韩登亮.赏识教育的实践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4期:37页

[9]郭丽.论成人高等教育中的赏识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33页-34页

[10]张鑫炎.浅谈高校赏识教育的作用和应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第3期:48页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教学赏识教育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绿色化”观念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和微型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