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与生活应“相融共生”

2013-04-29蒋光红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大赛生活化

蒋光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生活中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吗?

例如,像中央台的“子午书简”等有关读书的节目,我们有没有引导学生收看过?像《咬文嚼字》《名作欣赏》之类的杂志,我们有没有推荐学生阅读过?不少报刊都有“读者挑错,予以奖励”的举措,我们有没有组织学生参与过?各类征文活动、书法大赛、诗词创作大赛、歌词创作大赛,我们在辨别真伪之后,有没有主动动员学生参加过?我们有没有鼓励学生在网上建立、建好自己的个人博客?

即便我们组织了一些活动,但我们是否只孤立地专注于活动本身,而忽视了这一活动最终应当与生活融合?譬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街头啄木鸟”活动,让学生上街找错别字,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有没有指导学生对发现的错别字进行整理,并通过当面建议、电话联系、信函告知等形式,向有关店铺或单位提出整改建议?我们有没有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或建议书,并帮助他们将意见和建议上传至当地语委,以使活动确有成效?如果活动止于实际运用之前,那这样的活动还是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生活!”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如是说。这话特别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细细咀嚼。

生活确实离不开语文,倒是语文常常躲开了生活,对生活避而远之。

你看,生活向语文敞开了宽广的怀抱,为语文提供了一本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大课本,一套原生态的实战性的大练习。那五光十色、鲜活立体的教学材料,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个有声有色、斑斓缤纷的语文新天地,潜移默化地训练着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以及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它们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强化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它们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无病呻吟,而是一门须臾不可或缺的经世致用的真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绝非妄言诳语。

语文教学只有与生活真正融合,才能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风采。

试想,那些在各类活动中能够获奖,或者作品得以发表的学生,他们在实战中获得成功时的愉悦。那些社会给予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奖励和激励,必将推动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跋涉、勇攀高峰。在激发兴趣方面,这些真实的正面的刺激比教师空洞的苍白的说教不知要强大多少倍。当然,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也可能是挫败感,但由于这些活动是生活化了的“考试”,其挫败感相对于成就感而言,负面影响会被弱化。

我们总是抱怨没有经费组织开展语文活动,那社会上这些无需我们出一点费用的活动,我们为什么不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呢?是由于我们对“语文生活化”的漠视,还是缘于我们对语文活动理解的偏狭,抑或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懈怠?

杜威曾说:“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生活这个大语文,为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特长,提供了一个最真实、最便捷、最有效的大平台。如果我们对这些弥足珍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置若罔闻、弃之不顾,那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浪费,而且几近于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糟蹋、一种亵渎。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大赛生活化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说谎大赛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