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04-29朱雨红
朱雨红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师实验准备都非常仔细,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和具体问题,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到过程设计等都做到步骤详实,面面俱到,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如此,实验课学生轻松,教师也不必被学生的提问左右,大家都落得清闲,表面上学生实验成功率高,但却制约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长此以往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提问,勇敢质疑。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新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提几个为什么。如在“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哪些措施,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猜想并进行实验。一些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给小烧杯加了一个密封盖,结果水沸腾时温度明显超出100℃,这时可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课堂纪律看似“乱糟糟”,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均被调动起来了,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点拨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加盖后杯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让学生愉快思考,大胆设想,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简单,器材不多,操作限制因素多,加之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材中说明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的创新设计,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对现有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教师可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实验目的、要求,提出新的实验课题;也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实验器材,提出在新情况下测量原有物理量的方法。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是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有效措施,实验设计要注重联系教学实际,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注意控制实验难度,逐步提高设计水平,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成功感,培养实验精神,进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
3.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相对于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一种实验方法。探究性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其自主地获取知识,主要程序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评估、交流合作等。在具体操作中可包括上述程序的全部内容,也可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内容。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学生提出“大气压是由于大气受到重力而形成的,那么各地空气密度不一定相同,大气压相同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针筒进行实验,把针筒的针头拔下用手堵住并向下推活塞,分析筒内空气密度及气压的情况,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延伸:高山上气压怎样变化,如要煮饭应用什么锅等。通过自主实验一步步得出科学规律,学生既感兴趣,又激发思维。
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以能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平台。
物理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小实验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拓宽实验功能,培养实验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光学知识时可让学生磨制冰透镜,自制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等。现行教材在“生活·物理·社会”等栏目设计了较多学生易学易做又有趣的课外探究性实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认真组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些课外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外活动,既可以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生的独立思考、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