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植物效益关键期
2013-04-29杜宏彬周桂瑜
杜宏彬 周桂瑜
摘 要:植物效益关键期系指在漏光率拐点或郁闭度拐点附近(或前后)这一时段,处于绿叶和阳光的最佳平衡点;此时植物接受光照射的叶面积和冠层表面积系数最大,绿叶制造的有机物质最多,植物群体的生长也最快。在关键期采取有关技术措施即关键技术措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认识植物效益关键期的客观规律有着重要意义。错过和延误了关键期,不仅徒劳无益,还往往导致作物严重减产,乃至前功尽弃。
关键词:植物;空间效益;共性关键;关键技术;效益关键期
中图分类号 Q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14-03
本文所述的植物系指绿色植物;植物效益系指绿色植物空间效益。植物效益关键期只是一个简称,详细地说,可称之为绿色植物提高空间效益的关键期,或栽培植物空间效益的关键期。由于植物效益关键期与关键所在(共性关键)和关键技术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就此作简略介绍。
绿色植物体中含有叶绿素,并大量存在于绿叶之中。绿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和载体,是有机物制造的源泉,是构成作物产量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因此,充分发挥绿叶功能,尽可能地增加有效绿叶面积,减少无效绿叶面积,是提高绿色植物空间效益和植物栽培的关键所在[1-4]。该关键所在颇具共性和普遍性,带有绝对性,所以也可以称为共性关键。就是说,它适用一切绿色植物,不论植物种(或品种)如何。其中既包括栽培植物,也包括非栽培植物;既包括阳性植物,也包括阴性植物;既含植物个体,也含植物群体;既适用于低位植物,也适用于高位植物。
一切围绕着充分发挥绿叶功能、增加有效绿叶面积、减少无效绿叶面积,即围绕着关键所在(共性关键)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就成为提高绿色植物空间效益和植物栽培的关键技术。该关键技术主要是对人工植物群体而言。诸如良种选育(包括株型选择和塑造)、间苗间伐、整形修剪、群体栽植、套种和混交、生长方式改变、多层式立体栽培等等[1-5]。
言归正传,现在着重论述植物效益关键期,即绿色植物提高空间效益或栽培植物空间效益的关键期。
1 关于作物封行
作物封行,通俗地讲就是作物群体长到一定程度,叶面积增大,把地面全部覆盖,看不到行间的地面了。封行早晚与群体叶面积有关[1]。作物封行时的漏光率为0%(相当于林木郁闭度1.0)[1]。
2 关于林木密郁闭
林木群体郁闭度在0.7以上(含0.7)的,称为密郁闭;林木最高郁闭度为1.0(相当于作物漏光率0%),最低郁闭度为0.2。
郁闭度系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0,其他为0.9、0.8、0.7、0.6……,依次类推。简单地说,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郁闭度在0.20(含0.20)以上的为郁闭林,一般郁闭度0.2~0.69称中度郁闭,郁闭度在0.70以上称密郁闭;而郁闭度0.20(不含0.20)以下的称为疏林[1]。
3 作物封行或林木密郁闭前后是一个明确界线
绿叶既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和载体,也是构成植物庇荫的主要因素。植物群体封行或密郁闭的前后是一个明显界线。在此之前,光照条件好,随着植株的生长,(阳光照射下的)绿叶不断增多,直至某个节点上,达到了最大值,这就是漏光率拐点或郁闭度拐点,也即是绿叶和光照的最佳平衡点。过了这一拐点,直至作物封行或林木密郁闭之后,光照环境迅速恶化,受光照射的绿叶急剧减少。此时,绿叶面积即使增加量再多,也往往是无效绿叶面积增加,并无多大实际意义[1,6-7]。
4 拐点前后是植物效益关键期
如前所述,植物群体自幼年开始,随着植株生长,绿叶面积不断增加,直至接近(尚未达到)作物封行或林木密郁闭时,受光照射叶面积和冠层表面积系数最大,这是绿叶和光照的最佳平衡点,即是漏光率和郁闭度的拐点。在这个节点上,植物有效绿叶比例最多,无效绿叶比例最少,绿叶所制造的有机物最高,植株生长速度也最快。
因此,漏光率拐点或郁闭度拐点前后(左右)的这一时段就是植物空间效益的关键期(注:拐点时的漏光率叫漏光率拐点;拐点时的郁闭度叫郁闭度拐点)。植物效益关键期的重要任务是,当作物群体实际漏光率还不足拐点时,务必设法补足之;当林木群体实际郁闭度超过拐点时,必须设法减少之。对于绝大多数作物和部分高位植物秧苗阶段,其成苗时的漏光率拐点务必大于0%;对于绝大多数乔木树种来说,其成林时(一般为Ⅰ林龄后期)的郁闭度拐点务必小于0.7。倘若在这一重要阶段,未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往往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前功尽弃。
当然,有的植物一生中,拐点只出现1次,如农作物小麦、黄麻;有的出现2次,如水稻、油菜(包括秧苗期);有的可出现多次,如很多乔木树种。作物漏光率和林木郁闭度有拐点,叶面积系数和冠表面积系数也有拐点[1,6]。前者测定较为简易,后者尤其以叶面积系数测定较复杂烦琐。
5 不同植物种的效益关键期
不同作物成熟期的高度不同,其漏光率也不一样;同一乔木树种各生长阶段的高度不同,其郁闭度拐点也有区别。各主要植物种的空间效益关键期群体漏光率拐点(或郁闭度拐点)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越是低矮的植物,对漏光率要求越低,可以是0%(相当于郁闭度1.0)或接近于1%。越是高大的植物,对漏光率的要求越高,可以达到40%(郁闭度小于0.6)以上。其中草皮、绿萍等少数植物,漏光率拐点为0%;水稻漏光率拐点约5%;大部分农作物漏光率拐点都在10%以下;灌木和高秆作物的漏光率拐点约10%~20%;小乔木20%~30%(郁闭度0.7~0.8);一般乔木约30%~40%(郁闭度0.6~0.7);高大乔木在40%以上(郁闭度0.6以下)。
作物群体一定高度时的实际漏光率,在不足漏光率拐点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间苗等),使其达到拐点左右的漏光率。例如当水稻漏光率不足5%时,要通过各种管控措施,使其达到5%。林木群体一定高度时的实际郁闭度,在超过郁闭度拐点的情况下,就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间伐、修剪等),使其达到郁闭度拐点。例如马尾松林平均高度6m时的实际郁闭度为0.8以上,就要使之降低至郁闭度拐点0.65附近。
总之,低位植物和部分高位植物秧苗阶段,适宜的漏光率拐点为接近于0%(相当于郁闭度接近于1.0),约1%~2%。绝大多数高位植物漏光率拐点约在3%~40%(相当于郁闭度0.60~0.97)。
6 同一植物种的效益关键期
植物空间效益关键期,有的植物一生中出现多次,尤其是木本植物。现以杉木为例(见图2)。杉木1a实生苗木通常高度30~40cm,年末郁闭度拐点接近于1.0。利用该1a生苗木,造林成活率较高。倘若不移植而继续留床,至2a生时高度可达1m,郁闭度为1.0,但植株下半部分针叶已枯死,若用之于造林,则成活率低下。1a生实生苗造林后,要利用各种技术措施维持各个时期的郁闭度拐点。当植株长到2m时,郁闭度拐点为0.9;高度3m时,郁闭度拐点约为0.8;高度6m时郁闭度拐点为0.75;9m时郁闭度拐点为0.65。事实说明,拐点随着植株高度变化而变化,当每次实际郁闭度超过郁闭度拐点,就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使其降低至郁闭度拐点。只有这样,杉木林才能健康成长,并有可能育成大材。
7 植物效益关键期的若干技术措施
植物效益关键期的技术措施属于关键技术范畴[3],其对象主要是栽培中的绿色植物群体,通过提高漏光率和降低郁闭度,使作物群体处于漏光率拐点附近;使林木群体处于郁闭度拐点附近。主要目的是防止、推迟以至打破作物封行或林木密郁闭时间,增加有效绿叶面积,减少无效绿叶(老叶和被庇荫叶)面积,使有效绿叶面积和冠层表面积系数始终接近、保持或达到最大值。
在植物效益关键期内,要根据不同植物种(或品种)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关键技术措施。例如:移植、间苗、间伐、纵向修剪、修剪整形、减少无效绿叶、植株高度控制、化学调控、管理措施等等。
在植物效益关键期,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即关键技术措施,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错过或延误了该关键期,往往会导致作物严重减产,乃至使整个植物群体报废。当然,也有少数植物(如绿萍、苔藓等)和部分高位植物幼苗阶段,其漏光率拐点等于或接近于0%,不需要采取上述措施。禾本科部分植物如水稻封行后,最大叶面积系数恰逢孕穗期至抽穗期,抽穗后缓慢下降,其漏光率即会自然提高。因此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只要管理跟上去就可以了[8]。
在生产实践中,错失或延误植物效益关键期的情况不胜枚举,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浙江某地9a生柑桔园,郁闭度达0.9时,仍不愿采取措施降低郁闭度,致使结果稀少,由原来产柑桔1 250kg/667m2下降到只有15kg/667m2,桔园基本衰退报废[9]。
8 结论
植物效益关键期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它事关植物群体能否持续生长,能否获得高产高效益,切不可等闲视之。
(1)作物群体在封行之前、尚未封行的某一时段和林木群体在密郁闭之前、尚未密郁闭的某一时段,是绿叶与阳光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也即是拐点。这就是植物效益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拐点附近),植物受光照射的叶面积和冠层表面积最大,绿叶制造的有机物最多,植株生长也最快。(2)大部分低位植物和部分高位植物的秧苗阶段漏光率拐点较低,约1%~2%,一般务必大于0%。这些植物在接近封行、尚未封行时,就应采取间苗或移植等措施。(3)作物秧苗移植或定植后,在封行之前,成苗的漏光率拐点通常为3%~10%;高秆作物和灌木的漏光率拐点约11%~20%。林木秧苗移植或定植后,在密郁闭之前,成林的郁闭度拐点通常为0.5~0.69(属中度郁闭),一般最高拐点务必小于0.7。(4)作物或林木秧苗定植后,在一个生命周期中的拐点次数,有的植物只有1次,有的植物2次,还有的植物可出现多次。(5)作物和林木的漏光率拐点和郁闭度拐点随着植株高度变化而变化。作物植株高度越低,其漏光率拐点也越低,反之亦然;林木植株越高,其郁闭度拐点则越小,反之亦然。(6)在植物效益关键期内采取有关技术措施即关键技术措施,目的是保持漏光率拐点和郁闭度拐点水平,即维持植物群体效益关键期,从而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错失和延误效益关键期往往会造成严重减产,乃至前功尽弃。
参考文献
[1]盛伯增,吕新浩,杜宏彬.绿叶功能浅析[J].新农民,2011(10):97-99.
[2]杜宏彬,徐伶,刘振华.绿色植物提高空间效益的共性关键技术[J].今日科技,2010(6):41-42.
[3]杜宏彬,吕吉尔.论绿色植物栽培的共性关键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24):32-34.
[4]杜宏彬,吕吉尔.试论植物有效绿叶面积[J].安徽农学通报,2012(2):14-16.
[5]杜宏彬.绿色植物空间效益概论[J].安徽农学通报,2013(4).
[6]杜宏彬,徐国绍.植物叶面积系数探究[J].新农民,2011(10):197-198.
[7]陈凯,胡国谦.果树叶面积系数的测量[J].植物杂志,1984(1):8-9.
[8]水稻的叶面积系数[Z]. 鹰潭农事通,2009-11-10.
[9]杜宏彬.果树重度修剪方法[P].中国:CN101049073A,2007-05-09.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