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格局蕴真情

2013-04-29刘红丽周广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阁子寄寓小房间

刘红丽 周广平

《项脊轩志》借述一轩格局之变化,寄寓了自己家世变迁、身世沉浮的深沉慨叹。对于这一点,读者在品析时往往容易忽略,实际上这恰是归有光的匠心所在。关于项脊轩格局的变迁,作者虽简言淡语,却意味深长。姚鼐曾评价“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有风韵疏淡,此乃于太史公深有会处。”

一、从轩的环境变化品作者读书之喜悲

文中并未直述作者家道没落之悲慨,但从项脊轩所处的环境——归家庭院的格局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家族由衰转败的过程中作者的心绪变化。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归家的庭院最初是一个整体。虽然昔日荣光不在,以至庭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但毕竟“南北为一”,这个没落的大家族至少维系着形式上的完整与和谐。正是在这种家族一体、相对和谐的氛围中,年幼的归有光才得以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尽力营造项脊轩雅致的周边环境;才有了“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之乐和“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情趣与心境。这样逍遥惬意的读书生活甚至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陶渊明的田居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刘禹锡的陋室。虽然不超然于物外,而是以考取功名、重振家业为自我要求,但在这样的读书时光中,归有光感受更多的应该是单纯充实、憧憬满怀的读书之喜悦。

然而,昔日完整一体、和谐有序的大家族毕竟走向了分崩离析。这是一个家族最为无奈的悲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象征家族完整的大庭院最终经历了“为篱”、“为墙”的悲剧命运,曾经融融乐乐的兄弟姊妹俨然成了路人。“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幽寂已然无迹可寻,只落得“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的喧嚣杂扰。曾经的名门望族,而今却沦落到“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的地步。“扃牖而居”、埋头苦读的归有光当然读得懂家道没落之时,将重振家业的全部期望都寄予在他身上的祖母的殷切之情,“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是一位老人深深的期盼、信任,甚至是一种倾其肺腑的祈求。眼看着家族破落的归有光,在祖母期盼的眼神中,终于更清楚地明白:复兴家族——那不再仅仅是一种源于自我要求的自勉,更是决定家族命运的他必须担负起的家族使命。而在那个时代,要想改变现状、振兴家族,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刻苦读书,博取功名。项脊轩中的读书时光,不再如从前那般单纯惬意、满怀喜悦了,作者从中咀嚼到的或许更是家族衰败之悲伤、肩负使命之沉重。

二、从轩的称谓变化悟作者心境之浮沉

作者在文中对项脊轩的称谓其实不止“轩”一个名字,而是经历了“阁子”——“室”——“轩”——“室”——“阁子”的变化的。“轩”的前后称谓变化,恰恰寄寓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浮沉。

文中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到了“束发”的年纪——约十五岁的时候,这个曾经极其普通的小房间成了他个人专用的“书房”后,作者才开始正式称它为“轩”。

在此之前,作者先称之为“阁子”,后称之为“室”。文章开篇便介绍了项脊轩的来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个小房间从前只是偏南一隅的极为普通的小阁子,作者在介绍这一点的时候,语气很是客观,可见作者对作为“南阁子”时的这个小房间并未融入过多的主观情感。而当称呼由“阁子”变为供人居住的“室”的时候,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作为“室”的时候,“先妣尝一至”。这个小房间曾镌刻了老妪和作者关于“先妣”的共同回忆,并带给作者以母爱的回味与温暖。

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当作者称“轩”的时候,这当中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

在项脊轩中,少年归有光不仅度过了一段单纯快乐、自在闲雅的读书时光,更是在家庭分崩离析的悲痛中自觉地担负起重振家业的重任。在这里,他回味咀嚼着母爱的温暖、母亲的期待,并以祖母的关爱与期盼自励,他“扃牖而居”、埋头于圣贤书中,甚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时的归有光虽尚未功成名就,但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相当乐观。在原著删去的一段文字中,他自比蜀清、孔明,认为虽然目下自己身处“败屋”,可是终究会像蜀清与孔明那样扬名天下。

婚后,项脊轩仍然是青年归有光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在闭门苦读之余,妻也会“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而妻“归宁”,和姐妹们说的最多的恐怕也是这轩中时光,以致诸小妹直追问“姊家”的“阁子”。归有光在《请敕命事略》中曾记述“(先妻)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妻子对于丈夫的未来,也是充满了信任与期待。此时的这个小书房,给予了归有光太多幸福的回忆和前进的动力。轩中读书的日子,在他笔下由最初年少笔调明快的“喜”转为家庭变故后凝重的“悲”,最后笔调还是积极而明朗的。

然而,“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作者对于这个小房间的称谓由“轩”重归于“室”,此时的归有光多次参加科举,均未能博取功名,期望屡遭挫折,又遭遇妻子早亡的内心创伤。“室”,这种对于眼前屋子相对随意的称呼,恰恰表露出作者内心的哀伤与苦痛,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推断:轩中的生活是美好的,轩因人而有了更好的称呼,但随着人去轩空,作者内心的失意与苦痛令他不再关注,或是因为怕被触痛而不再愿意流连轩中,轩自然就变成了室,而室的命运不可避免的就是“坏”,不仅“坏”了,且“不修”了,“不修”二字简短至极,背后却蕴藏着一段痛苦的回忆。

“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个曾寄寓着作者、母亲、大母和妻子那么多期望的小房间,最终又由“轩”而“室”,重新归于无人居住的“阁”。还未从功业无成、爱妻早亡的打击中振作起来,自己又遭逢“久卧病”的际遇,庭前亡妻手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而自己过了而立之年,曾经的期盼却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从“轩”到“室”又到“阁”的转变,寥寥几语,却饱含着作者对于爱妻亡故的难言苦痛和自二十岁考中秀才之后,“八上春官不第”的凄凉无奈,以及无力改变家族命运、重振门楣的悲痛自责。

可见,归有光通过对项脊轩格局变化的描写透出了自己命运的沉浮和心境的跌宕,一座宅子的命运不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命运,也寄寓了一个人的命运,其间的真情蕴藉是长久而深沉的,若不然,何必在时隔多年之后依然有补叙之举?至此,作者情意已在项脊轩格局的变迁中流转起伏,这也是我们在解读此文时应该紧扣的脉络。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猜你喜欢

阁子寄寓小房间
诉衷情·闺情一
一年明月始今宵
我的小房间
项脊轩方位考
形态各异的石窟(下)
针对小房间聆听的全新升级套装 锐榜(RESPOND)LCR666 MINI/S20v2/ULTRA 12MK5.1声音系统
我的小房间
我的小房间
抱朴子
语短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