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情境图的几种策略
2013-04-29字光德
字光德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生实现再学习、再创造的基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一年级数学新教材就搭配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领会教材意图,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配故事”、“演情节”“改形式”、“换内容”等策略来变换情境图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
一、配故事——使情境图“说”起来
“配故事”就是根据教材情境图中所蕴涵的故事情节,配编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故事,从而充分揭示数学问题及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青蛙吃害虫”一课中,教材编排了两只青蛙捉害虫的情境,意在让学生发现一个数加一个整十数的数学问题,并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教学中,如果配以这样一个故事,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小青蛙和妈妈每天都要举行捉害虫比赛,在今天的比赛中青蛙妈妈捉了56只害虫,小青蛙捉了30只害虫,谁捉的害虫多?多多少?”这样的引导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提出的数学问题自然、科学。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计算两只青蛙一天能吃的害虫数,自然地渗透环保教育,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演情节——让情境图“活”起来
结合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表演,可以使数学学习情境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表演的乐趣,而且可以创造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买文具”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进行模仿售货员及顾客进行表演,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及其用途,学会使用人民币,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养成科学用钱的好习惯。
三、改形式——使情境图“动”起来
教学中的情境图呈现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利用课件通过给情境图设置动画,配置声音,直接展示情境图,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这一呈现方式的推广有一定的困难。其实教师通过分层次、分步骤地呈现情境图,也能达到让情境图动起来的目的。
在“上下”一课中,教材编排了大树上有小鸟、小松鼠,树下有小白兔这样一幅情境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认识上下的位置以及位置的相对性。如果教师直接将情境图笼统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描述,一则比较困难,二则学生不易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将小鸟、小松鼠、小白兔变成活动粘贴块,先隐去中间的小松鼠,让学生描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等学生能清楚表达后,再将小松鼠贴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让学生描述三者的位置关系,这样分层次的出示,一是降低了知识难度,二是有利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如果教师再将三者的位置进一步进行变化作训练巩固,则整幅图就能发挥出其更大的效能,使其成为贯穿课堂的线索。
四、换内容——让情境图“实”起来
教科书作为连接师生活动的媒体,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工具,又是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然而,正是教科书的这种工具性、资源性,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而不能再把它视为不能更改的“金科玉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对教科书中情境图的内容进行改换或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材在安排“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时,选择了乘公共汽车时乘客增多后又减少的这样一个情境。如果照搬照抄,对农村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不是他们熟悉的情境,许多小朋友还没有这样的乘车经历。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此内容加以改换,换成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如教室里的同学增加后又减少的情境。这样改换既保留了教材情境图的原意,又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总之,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中,要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灵活巧妙地运用情境图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条件,使课堂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因此,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意图,积极挖掘教材潜能,用活教材资源,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赵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