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
2013-04-29李丽芬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公立高校,一些民办、私立的独立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他们所吸纳的大学生已占到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三分之一。毕业生也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然而在毕业生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的就业前景却并不乐观。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1.独立院校大学生有限的就业和择业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健全的人格、与人沟通、对工作倾注激情、较强的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方面,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单一专业倾向的人才培养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是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专业的偏差、就业能力欠缺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上的欠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也使许多学生有专业能力而无“市场能力”。金融危机不仅给低端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冲击,也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一些外来务工人员、跳槽的企业管理者、下岗再就业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
2.明显不足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个人所能掌握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即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在专业能力方面(也称非智力因素)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大学生能力中的关键,解决问题能力成为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了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了解现有的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和供求结构,了解所聘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了解自身就业能力,同时还要求大学生提升自我推销的能力。然而,根据近年来对应届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失业率增加,签约率和就业质量下降,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当代我国大学生最为缺乏的三项素质。说明现有的教育培训体系还欠缺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我国高等教育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社会需求人才标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独立院校毕业生自身的特殊困境
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往往用“贴标签”的眼光来看待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以较低的高考分数进入大学,被视为基础差,自律能力不强,虽然和一本的学生一样经过了四年大学的学习,但是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所达到的学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一种看法使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在本来就严酷的就业大环境中更处于不利的地位。
独立院校毕业生自身的“不作为”也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四年的大学生活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学生并没有因为高考中的不如意奋发图强,而是继续一种较为松散的学习状态。因为笔者在独立院校工作,通过对身边的学生观察发现,他们到课状况极差,课间或者业余时间爱好抽烟、喝酒、打游戏。很少有人能真正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家庭优越感,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培养出一种踏实、勤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无形中也就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出路分析
1.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在招聘会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毕业生出示的成绩单中,独立院校的毕业生成绩明显不如一本学生,当然在学习能力方面还有不可逆的因素,但又有多少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我们应当反思。
2.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现在用人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品行道德为用人依据,独立院校的学生更给当下社会一种眼高手低、自我约束能力差、道德素质较低的印象。知识高低有差异,但是行为习惯、态度品德应该齐头并进,做好这些肯定是有益于他们增强就业竞争力的。
3.转变就业观念
三本的学生应该放低就业姿态,并不能想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和一本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竞争相同的工作。应当着眼于自己能干什么,可以干什么,把自己所学用在对自己发展有益的地方,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要树立可以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这样才能理性就业。
参考文献:
[1]李艳.浅析新时期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代阅读,2012(11).
[2]张冬青.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基本解决思路.青年与社会,2012(6).
作者简介:李丽芬,女,1973年生,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工程师。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