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应对十策
2013-04-29丁雪云
丁雪云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3-01
高考中,作文之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不少学生对于如何写好作文,颇存迷茫。其实,作文还是有门可进,有径可循的,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十策,希望给学子们少许启发。
一、浩瀚大海 ,朵朵浪花
所谓浩瀚大海,就是指作文取材的内容浩瀚如海,但是真正写一篇文章时,往往只需美丽的浪花一两朵即可。这就涉及到如何积累、选择素材。事实上,对于素材,我们不少同学也做摘抄整理,但许多人却用不起来。其原因有三:其一、有的同学一学期下来,积累素材只有寥寥几页。这就好比一条想要远航的船只,可是水却只有几瓢,几桶,船还未出,水已经干涸。只有积累颇多,才能融会贯通,写作方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其二、有的同学记录甚多,但是细细看去,几乎少有精彩的素材,对材料的鉴赏能力偏低,也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纯粹照搬,没有消化,东西还是别人的。只有多读多思,方能去粗取精,吸取精华;其三、材料太局限,有些人甚至就偏爱一些华而不实的抒情、议论,毫无实用价值。须知世事皆文章——书籍、歌曲、图片、影视剧、自己或别人的故事等,何处不可取材?再比如身边的变化,小到一朵报春的花,一滴雨声,一声鸟鸣,一缕凉风,何物不可入文?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流云小诗》中所写的:美从何处寻?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只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素材何处不在?美丽何处没有?
二、一女多嫁,各具芳华
汉代李延年唱得好: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佳人曲》同样适用于作文的取材。好的素材抓人眼球,易于在气氛紧张、时间短促的考场作文中出类拔萃。别样的素材只用一次很可惜,因为它恰如佳人般难得 。因此,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不妨“一女多嫁”,当然要注意根据题目增删修整,使素材符合题目所心怡的“芳华”。譬如我多次给学生举的“红烧鱼”的例子,如果写《我的爱好》,可以写成我喜欢中国的传统烹饪文化,因此学习红烧鱼;写《姥姥的爱》,就可以写为了烧出符合我口味的鱼,姥姥天天看《天天饮食》;写《老家》,就写老家充满了红烧鱼的味道,爱的味道——这样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讨巧,是需要较强的转化能力的,需要扣着不同的题意要求,突出不同的细节和情感,需要平日的磨练。
三、一材多改,点石成金
许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写一篇全新的文章所获得的体会和进步往往比不上修改一篇旧文。即便出色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那个被人称道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也是多次修改方定稿的。所以,学生不要怕麻烦,自己修改,多找老师评点,点石成金是完全可能的。
四、庸材多变,调换角度
在考场作文中,存在大量的“庸材”。所谓“庸材”就是千篇一律,熟烂不忍睹的素材。譬如考试失败,父母的一杯茶,母亲削苹果,父亲在家门口目送我——分数通常很低,但是在没有新鲜素材时,怎样扭转局面呢?那就得重新调整叙事的角度,调整情节,适当用些倒叙、对比等手段来写出新鲜感、新思考来。
五、常思常写,妙笔生花
有些同学误以为没有纸笔就不可以写作,岂不知国人自古就有“腹稿”一说。我们在走进考场后,面对作文考题,我们的凭借除了题目,就是我们脑海中平日的积累和思维习惯。我自己就有一个习惯:在公车里,在校园小道上,在公园里,在商场——我都会做一个有心人,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于是我就时常能看到很多美丽的画面,引起种种思考:春天第一朵桃花的倔强,告诉我坚忍;夏日,在阳光下和西瓜一起暴晒的瓜农,告诉我艰辛;秋日的凌霄花在拆迁废墟里的寂寞,让人心酸;冬日的树木的隐忍和蓄势待发,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这样看着,想着,生活也如诗如画,笔下自然也诗意盎然。即便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那首著名的“七步诗”,尽管在传说中是七步成诗,但我可以肯定他平日观察之仔细,思考之深邃,才能记住“煮豆燃豆萁”的场景,感受到和自己生活中所遭受的手足相残的共鸣。
六、画龙点睛,虚实相生
我们有些同学的文章颇显低幼,即便有些文笔不错的同学,文意读来,总觉得有浅薄之感,不符合一个高中生该有的层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孩子们涉世未深,又能有多少感悟?不过还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直接经验缺乏的时候,我们还有间接经验可取,那就是书本、影视、别人的生活等,向别人取经。
七、取材方向,回头有岸
在取材的方向上,我们的学生有三个方向,那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未来总有些朦胧未知,而现在,则又因为缺乏距离感,缺乏事后的思索回味,易困于其中,产生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效应,学生往往写不生动、深刻,要么就是题材老套。于是我们建议学生可以观察身边的一些生活、文化现象的变迁,将现在和流逝的过去联系起来,既有丰富的精彩素材,又容易反思。
八、一以贯之,脉络清晰
考场作文具有它的特殊性,譬如老师阅卷量大,分配到每个同学的时间相对只有一分半钟左右,所以作文条理的清晰、笔力的集中,都是老师能迅速看懂文意、认可你紧扣题目的必备条件。我们有些同学比较容易犯“脚踩西瓜皮”的毛病,漫天开花,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无明显的提示性的过渡句,这样的文章当然不会好。因此我们的对策是“以一带万”,围绕一个人或一个景、一个物、一种情感、一个话题,一个现象——把它们作为中心轴点,再连接相关的材料,就使得文章很紧凑。
九、不拘一格,发挥所长
现在考场上颇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优劣之争,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在现在文体要求不是特别严格的时代,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争执,关键问题是应当少给学生束缚,让学生写自己擅长的文体,譬如女生,记叙性的形象思维往往更擅长,而男孩子,你让他磨叽磨叽地描写一根草上的一颗露珠,往往又太难了,他们往往思辨性更强。但是事情也不是走极端的,我的建议是,双方可能都要往中间走走。
十、不落窠臼,敢于创新
由于有些学生的阅读时间甚少,再加上图方便,因此造成我们在阅卷时所见到的素材,往往千篇一律,不是爷爷奶奶,就是爸爸妈妈,本来素材无高下,但是看多了,难免会大打折扣。我们建议学生只要能够,尽量地让自己的素材别致一些,在保证不偏题的情况下,尽量地用一些新鲜的材料。
写文章不容易,但是,有心者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有等待你“采撷”的好文章,只要有信心,持之以恒,加以磨练,加之一定的得当的方法,我相信,锦绣文章,谁都可以描摹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