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条件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策略
2013-04-29刘峰
刘峰
摘要:教无定法,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教师在实际中不断探索,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对话式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漫画式教学模式等,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在应用时不可生搬硬套,应从教材的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关键词:策略;新课改;效果;思想;创新
高中新课改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改革等多个方面,下面就课堂教学的策略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掌握导入的艺术,提高教学的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新课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我们在课堂教学开头短短的几分钟内,应充分注意学生追求兴趣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活泼多样、新颖有趣的新课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无定法,在设计导入语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注意交叉使用各种方法,切忌在每一堂课均采用同一模式的导入语。这样才会起到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诗词导入法。在讲哲学部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诗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完诗词,随即提出问题:诗中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道理?政治老师吟诵诗词,本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分析诗词时又是从哲学而不是语文的角度,这样学生很快就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2.图片导入法。在讲“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导入法,先打出几幅奥运冠军的图片,如刘翔、孙杨等。学生都非常熟悉,随即教师提出问题: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们取得奥运冠军的原因有哪些?在学生们兴奋、喜悦中不知不觉中导入了正题。
除诗词、图片导入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采取歌曲导入法、温故导入法、激情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案例导入法、小品导入法等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哪一种设计,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兴趣。高中新课改就是要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传授中心,学生得不到一定情感体验的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是相当普遍的。学生疲于对付各种考试,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难以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下简单列举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小先生”教学模式。即让“小先生”——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己讲授知识,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讲台下走到讲台上,由被动变为主动,用更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及生动的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还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小先生”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方法的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由学生来讲,课堂形式和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维,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
当然,这种方法在运用时,教师应注意讲前的辅导、点拨,课堂上时间的控制,最后的点评以及遗漏知识的补充,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采用这种形式,只有那些理论不是太多,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可以用。如价格、纸币的升值与贬值、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2.新闻评述式教学。鉴于时事与政治课结合的紧密性,在平时教学中也必须高度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集体主义思想。
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颇受学生欢迎,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竞赛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在复习课中运用,由于教材的新知识学生们都已学完,所以作为整体概括、侧重基础知识复习的知识复习课,适于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以充分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达到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勇气,加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教学目标。
教无定法,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对话式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漫画式教学模式等等。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在应用时切忌不可生搬硬套,应从教材的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注意巧设疑、巧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非常重视设疑问题,这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如讲“主流和支流”问题时,教材中说“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教师可提出: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而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它们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由什么所规定呢?这一提问,不仅增加了知识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三、课后总结要做到“六思”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些学生存在“课上听,课下扔,临时突击,考试蒙”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有主客观诸多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有的学生学习不得法,尤其是在课后总结时,不善于思考。那么,在课后总结时,应思考什么?怎样思考?因此,我们要搞好课后总结,必须做到“六思”。
1.思点。学习完一课、一框题的内容后,仅仅了解全部知识点还不够,必须对重点知识深入思考,对难点进行反复思考,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思面。把新学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来掌握,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悟。
3.思线。把当前的知识和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条知识主线。
4.思网。把当前的知识进行横向思考,包括经济、哲学、政治之间的学科内思考,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之间的跨学科思考,从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以提高综合能力。
5.思纲。把知识从结构上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提纲挈领,精确把握,从而进一步达到纲举目张。
6.思法。当我们学完一单元的内容后,在思考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相关内容的分析论证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课后总结既得“鱼”又得“渔”。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