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应先优化产业模式
2013-04-29王平
王平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审议活动时强调:“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需要我们花更大的气力,下更大的功夫,这方面工作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对于江苏而言,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而构建好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与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产能过剩加剧:当前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3月20日,无锡尚德被宣布实施破产重组,这标志着产能过剩加剧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由于多年来一直没能有效地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难题,并且又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我国以往“大进大出”的经济循环被打破,“周期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叠加的产需矛盾进一步凸显。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对我国产能过剩情况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0%,有些行业产能利用率甚至不到40%。不仅钢铁、水泥、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总量第一的大省,尽管近些年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受大环境影响,也遭遇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挑战。对照国家分析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制造、风电设备6个主要产能过剩行业,江苏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都存在过剩风险。2011年,江苏的钢材产量列全国第二,占全国比重为11.3%,水泥产量列全国第二,占全国7.2%,平板玻璃产量列全国第四,占全国9.7%,都有较明显的过剩倾向。同时,江苏的船舶行业产能则面临国际需求大幅下滑后的严峻考验。2012年1-10月,全省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22.3%,手持订单量同比下降29.4%,新承订单量同比下降65.3%。船舶行业不仅自身发展艰难,而且影响了上游钢铁、机电等发展。而在全国和全球市场占据相对最大份额的光伏和风电行业,2012年更是成为饱尝最大产能过剩苦果的行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当前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在微观和宏观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从微观方面看,由于产能过剩,一旦市场萎缩,就会导致大量的制成品卖不掉,企业必然需要降价竞争。而降价的直接后果,就是牺牲利润,阻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宏观方面看,产能过剩形成大量的无效供给,会大幅加剧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此外,产能过剩使得市场竞争的淘汰机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低效率的生产能力退不出去,会大大降低生产要素的宏观配置效率。
产业模式失当:产能过剩加剧的深层次原因
尽管产能过剩的形成有多重原因,但导致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加剧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框架下的产业模式失当。外需和投资主导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从两个方向导致并加剧了产能过剩。
首先是外需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加剧了产能过剩。外需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以往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较突出的作用。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经济已经面临着外需减少的严峻国际性挑战:一方面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财政资金减少,政府采购缩减,老百姓购买力下降,他们的进口规模大幅萎缩;另一方面是孟加拉国、洪都拉斯、斯里兰卡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比我国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加大产品出口力度,争夺我们在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这些,都会使发达国家购买中国出口产品大幅减少,从而使得我国在出口形势好的情况下形成的产能严重过剩。近期,受欧债危机、贸易壁垒、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和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外需全面萎缩,产能过剩加剧。
其次是投资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加剧了产能过剩。投资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政府部门的投资扩张冲动扭曲了供给结构,造成产业畸形发展。
一是企业的非理性投资加剧了产能过剩。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其理性的投资行为一般是根据经济发展周期和产业生命周期来调整投资决策。但由于投资主体地位的不完全性,我国不少企业没有进行理性投资的主客观条件保障,往往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能力和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可能会基于眼下的市场需求旺盛的“惯性”而盲目增加新的生产线、新的设备,一旦经济走势出现反转,便可能出现产能过剩。2008-2010年全世界都在扩张光伏产业时,欧美企业的产能约增加了5-10倍,而我国部分企业却基于盲目的投资冲动进行跟风投资,从而使光伏产业产能迅速增加了几十倍,很快造成全面过剩。
二是政府部门的投资扩张冲动加剧了产能过剩。纵观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无一不存在政府角色错位、大包大揽的身影。地方政府基于对地方经济增长和政绩的追求,以行政之手改变了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正常逻辑,成为激发企业投资冲动的幕后推手和产能过剩的催生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生存和发展,以行政方式千方百计扩充财源,成为鼓励企业投资高增加值工业、推动产能过度增长的幕后推手。有关政府部门为保持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不惜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手段,吸引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领域,客观上导致产能过剩的现象日趋严重。
优化产业模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路径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必须通过优化产业发展模式,转换治理的路径。要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立,以求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动力,构建内需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无论是从经济学理论还是发达国家的历史实践来看,内需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增长才是稳定且可持续的,有效扩大内需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最主要路径。鉴于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产能已严重过剩的现实,在产业整合的基础上,必须以内需为根本,以有力度的政策,引导国内消费新能源,从而既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支持。江苏作为国内光伏产业的重地,产值占全国的45%,光伏组件产能占全国的50%和全球的30%,尤其应该积极地开辟与拓展国内、省内的光伏产品市场。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外需型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应该积极推进“产能输出”战略,通过在国外投资设厂与经营,逐渐输出国内的过剩产能。这样,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对宏观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纺织、鞋帽等传统的外需型产能过剩行业,可以通过“走出去”绕过相关国家的贸易壁垒,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新兴行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追赶型”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集聚地的反向技术外溢,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是优化产业发展技术,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行业内的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端技术产品相对不足。因此,在严格控制相关行业产能扩张的同时,应鼓励发展行业内的高端技术产品。比如,江苏的纺织业就应积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借助其技术含量高和产业渗透面广等特点,促进纺织行业技术结构调整;风电设备行业应积极与沿海国家或我国沿海省市的能源部门、电力企业等建立联系,争取通过更多地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在国际风电设备市场上争得份额、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多晶硅行业应重视发展高纯度多晶硅,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加强产业联盟来发展更具竞争力与利润空间的光伏太阳能产品。
(作者系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