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农民工市民化的素质基础

2013-04-29夏青青梁同景

群众 2013年5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素质

夏青青 梁同景

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实现过上城里人生活的“市民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同志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当前,随着城乡户籍、土地、社保等外在制度性障碍的不断突破,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鸿沟”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内在的技能和素质。“十一五”以来,淮安市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坚持把积极、稳妥、有序地促进农民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保障举措,组织实施以培育具有新素质、新技能、新思维“三新型”农民工为目标的培训教育工程,着力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每年有10万以上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到2012年底城市化率提高到53,5%,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到“十二五”末将新增农民市民化50万人,1/3以上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培训教育是全面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内在素质的根本途径,在推动农民向城镇集聚过程中,必须适应农民工市民化需要,组织开展市民化培训教育,帮助农民工提升综合素质和市民化能力。

坚持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训相结合,促进培训内容多元化。从土生土长的农民到进入城镇打工的农民工、再到完全城镇化的新市民,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两个阶段。以往的技能培训,只解决了农民从农业向二、三产业就业转移的问题;实现从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化,既要让农民有饭碗、有事做,有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还要能够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城市化”。因此,教育培训不能停留在单一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上,而要根据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多样化需求设置相关内容,以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内在素质和文化水平,全面加强他们的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团队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等。具体而言,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普惠型与提升型相结合。随着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一批技能素质高的产业工人。近年来,淮安在巩固家政、餐饮、缝纫等传统项目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强化电子、冶金、新能源、新医药等技术专业培训,适应主导产业高端化的发展需求。实践证明,普惠型和提升型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和农民工双向需要。二是基础文化知识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既影响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效果,也制约着市民化的进程。因此,应在技能培训过程中交叉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促进农民工文明素质的提升,从而尽快适应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跨越转变。三是职业技能培训与生活指导、心理辅导、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农民工市民化应包括“社会身份市民化、生存职业市民化、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市民化”。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设置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创业培训等内容将有助于农民工就业、创业行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是农民工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站稳脚跟、开创事业的基础,增加思想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十分必要。

对不同主体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培训教育实际效果。农民市民化培训教育内容多、层次高,必须细分主体、量体裁衣,根据农民工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做到培训方式多样化,切实提高培训教育效果。目前,市民化培训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两大群体。出生于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入城市期望值高,且绝大部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适应城市生产生活能力较强。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十一五”以来,淮安市投入3000多万元培训资金,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程,不仅培训了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而且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增添了一批新市民。另外,失地农民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虽然实现了社会身份、居住等市民化,但是职业技能和素质大部分仍保持在农民层次上。在培训教育方式上,应综合考虑新生代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向城镇不同阶层分化的实际情况,开展精细化、个性化的培训教育。淮安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向小企业者、个体工商业者、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等阶层分化的趋势,开展自主创业、管理知识、科技信息等各种专题性培训。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必须克服那些“一刀切”、“大路货”式培训,着力提高精细化水平,适应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增强实际效果。

推进职教与普教相对接,构建一体化培训教育体系。农民工市民化培训教育内容、主体和形式的多元化,对培训机构、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仅靠职业培训机构难以承担这一重任。从淮安实际情况来看,全市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有140多所,其中包括职业学校21所、乡镇成人教育中心110多个以及其他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实际年培训能力10多万人,但是大部分是短期性的技能培训,中等以上职业教育每年只有2万多人。当前,应针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脱节、专业重复、资源分散等问题,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壁垒,整合教育、农业、劳动、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丰富的教育和培训资源,构建纵向上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相衔接,横向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相沟通的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农民工市民化培训教育和个人终身学习需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培训实体,逐步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支持重点培训机构改造和兼并薄弱培训机构,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农民工市民化培训教育基地。

坚持宣传引导与培训教育相促进。调动农民工学习提升内在动力。增强培训教育的效果,关键还要调动农民工自我学习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农民因为需要掌握一些能够走出乡村的谋生技能,对学习技能有一定积极性;现在,大部分农民工已经有一份工作,而且近年来包括建筑在内的一些重体力劳动行业的薪酬上涨较快,使农民工学习提升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占用打工赚钱的时间参加一些培训教育。目前,很多地方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参加人员绝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农村留守人员,包括一些政府埋单的“培训卷”也无人问津。因此,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在加强培训教育的同时,必须抓好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工学技能、强素质的内在动力。淮安市从今年开始在全市开展“百万职工争先锋、建功立业促发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全市90%以上的企业、90%以上职工参与,通过全方位的技能比拼,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型、技术型产业工人的浓厚氛围。相对而言,农民工自我学习提升意识比较淡薄,调动和激发他们学技能、学技术、学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需要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比如,用人单位多组织一些活动,鼓励农民工在岗在职学习教育。这样要比脱岗脱产培训教育更能调动农民工参与的兴趣。另外,宣传、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根据农民工经济状况、工作时间、生活兴趣等实际情况,应广泛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演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灵活安排时间、场地和内容,使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广泛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和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忠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素质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