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在语文课堂中飞扬

2013-04-29应聪玲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应聪玲

【摘要】课堂中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交往的过程。而“爱”在课堂中的意义是可见的! 其所牵涉的内容是广泛的,既体现了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反映了学生的内在心态,学生正处在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身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所以“爱”的教育就像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52-02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交往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学中交往,不单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和丰富的过程,还是其道德品质、良好品格形成的过程。由于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原因,课堂也必定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是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形成的渠道。而“爱”在课堂中的意义是可见的! 其所牵涉的内容是广泛的,既体现了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反映了学生的内在心态,学生正处在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身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所以“爱”的教育就像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

一、爱在生活中缺失

没有亲身经历过,并不能感受到爱的缺失是多么的让人心痛。我们学校有些孩子住得比较远,是在学校吃中餐的。小童因为身体的原因,每天的中餐是外婆送到班级。我们看的人都觉得这外婆真好,小朋友们也羡慕有一个这么好的外婆。可是,小童的态度从来都是很冷淡,每次面对外婆的叮咛都是随便应付,甚至是大吼大叫,推着外婆赶紧走。这时我就在想:难道他一点都感觉不到外婆对他的那份爱吗?难道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不应该懂得什么是爱吗?还有一次,我经过操场,看到一个同学在跑步时不小心跌倒了,不少人笑得前仰后合,却没有人伸出手把她扶起来,这个同学只能含着眼泪,揉揉膝盖,自己爬起来。事后我反思了好久,为什么竟没有一个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反而是当作笑话看,这只能说现在的教育缺失一种东西,那就是爱。那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断反省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我想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使学生内心充满着爱,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爱在教材中体现

虽然爱的教育不见得是万能的,但没有爱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就有许许多多关于爱的文章,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编写人员选择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几篇课文,选编课文的同时,还添加了许多关于爱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延伸。

三、爱在课堂中飞扬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又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而是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会相互感染和影响。

(一)在朗读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必然占据很大一部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在这一环节做好情感的渗透。在朗读体验中,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感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同时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懂爱,教师必须以情动人,要把全部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投入到教学中。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学生在动情的时候,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的一段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们在处理这段话的时候,可以抓住“吃惊”进行阅读指导。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此时,吃惊的仅仅是母亲吗?大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吃惊的?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来反复强调我的那份——吃惊,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通过分析这几句话,使学生懂得了母亲的那份辛苦,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让学生把理解的用朗读来表现出来,来体会作者的心酸、心疼,从而使学生对母亲产生深深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二)在情境中体验

“情境”教学,是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也是在新课改下产生的新教学手段。“情境”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新课改要求的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二十韵》中提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语,把学生情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那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说明在情境教学中,导入语至关重要,导入语如果设计得巧妙,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情境可以设计得非常精彩,但课堂是变化的,有时候的突变情境,处理得好,将会更加精彩,更加感人。在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中,有提到这么一个课堂情景,一位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我……我很难过。”这个学生说完之后,就傻傻地站在那儿。课堂突然出现的这么一个情景,并不是这位老师创造的情境。可是,这位老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瞬间,她走近那个孩子,把那孩子搂在怀里,并讲了一个“珍珠贝”的故事。此时此刻,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在座的同学能感受到什么呢?一种情,一种心灵的抚慰。这么一个搂的动作,这么一番话,抚慰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它同时抚慰着其他的孩子。让孩子在这么一个情境中上课,能不受感动吗?

(三)在思考中感悟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盘活学生潜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这对学生理解“爱”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后练习中,让学生去探讨“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又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通过分小组思考讨论,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父母的爱。

(四)在冲突中升华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 在社会交往的诸多形式中,“冲突”和“合作”是两种最值得关注的形式。在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合作中都存在社会冲突, 完全和谐的社会合作是不存在的。不存在冲突的群体即使存在, 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语文课堂中,必然存在冲突。冲突有很多种形式,教师应正确把握冲突,恰当的利用冲突,解决冲途,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情感得以发展, 消极的情感得到克服, 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我们仔细发现,都能从一些生活小事中发现,父母对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但是,有些孩子会因为某种原因,不理解父母,心情会比较压抑,这时候的情感冲突不利于学习。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交流,把感受说出来,通过口语交际来表现。也可以通过写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对父母说说心里话,并读给他们听。并回家后做一份感恩作业,化感知为行动。还有召开主题班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感恩教育行动。这些方式,适度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利于增进其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让学生学会为他人考虑,这样,情感冲突也解决了,爱也在无形中充满了学生的心灵。

当然,爱的教育不仅仅如上文所述,真爱无限。学生通过体验各种各样的人间真爱,可以认识到真善美,从而带来情感的愉悦,行动上的自觉,灵魂上的净化!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2]肖国玲,朱峰.《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中的“找回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崧舟.《诗意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曾双武.课堂教学呼唤有效冲突[J].中国教师,2009.01. [6]潘雪萍.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冲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6).

[7]唐瑾.让爱与教育同行[J].成功(教育),2009.03.

[8]李锦贤.“在教学交往活动中渗透‘爱的教育”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育导刊,2004.09.

[9]颜少云.“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J].新课程(教师),2008.11.

[10]李忠.爱与教育精神[J].中国教师,2008(21).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