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突出重点 提高效率
2013-04-29刘勇
刘勇
回首几年高三备战高考的艰辛历程,有欢歌笑语,也有心酸教训。今天我把高三复习备考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出来,与同仁老师一起切磋和交流。
一、研究考纲,领会精神
《考试大纲》是考试的主旨思想和命题依据,以及考试的范围与要求。而课本是《考试大纲》的载体和具体阐述,又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高考备考中必须强调。首先,仔细比对研究近两年《考试大纲》,虽然考试立意和范围总体比较平稳,但是也会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教育需要有一定的变化。通过比较研究,领会《考试大纲》要旨,找出考纲的变化之处,然后把它们体现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之中。
二、砸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网络
因为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力求灵活、新颖、稳中求变,所以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唯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考题中所涉及生活社会问题的内容,解答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是政治高考复习的第一要务,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踏实了、熟练了,才能灵活运用。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和能力。“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说明了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要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高考试题的设计往往定位在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各类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对课本知识细分为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通过归纳总结知识,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拓宽学生捕捉答案的范围。例如,对《宏观调控》的复习,除要弄清课本中有关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外,还要进行拓展:宏观调控的对象(经济现象和行为)、主体(政府、国家)、客体(市场经济本身),在小范围内辐射学科内知识。在第二轮复习中,将知识进行必要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
三、突出重点,关注热点
第一轮复习主要强调基础知识的覆盖面,知识网络体系,不能遗漏考点中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主要强调对主干知识的复习,系统掌握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它们各自的主干知识。区别相似概念、原理及观点等。例如,经济学中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和交换价值、公司与企业等;哲学中的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规律与规律的现象、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等;政治学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都是平时学生较难区分的问题。像这类问题平时学习中要重点讲清,去掉模糊认识。对主干知识我们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采取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采取“小篇子”教学方法,在讲重点知识时,都有“小篇子”相伴。“小篇子”上的习题是经过我们组全体教师深思熟虑,反复研究挑选出来的,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讲完重点知识时,紧随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热点问题。时政热点是高考命题材料的重要来源与依据,在复习时我们非常关注生活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学科知识去透视社会现象。对热点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搜集材料,确立专题,让学生了解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二是让学生寻找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从经济哲学、政治多角度去分析。三是让学生分析设问,确立答案内容。
四、讲练结合,科学指导,增强能力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离不开适量的试题,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抓住强化训练、巩固运用这一环节。训练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切忌随意性、盲目性,试题的选择要典型,要分清试题的类型,目的是通过做题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这一环节上我主要侧重的是主观试题的指导:第一步,审题。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包括审主体、客体、知识范围以及确定题型。第二步,按照不同题型的答题步骤构建答案。我把政治主观题分为几大类型,每一类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教授给我的学生。第三步,组织答案。要求学生组织答案时要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