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几点问题
2013-04-29张爱萍
张爱萍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情境的创设可以引起学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接受所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关键词:情境;小学;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用新颖的教学手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是非常必要也很有成效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情境的创设徒有其表,没有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有的教师只是把情境看作一种单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却忽略了其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把情境看成形象与习题的简单搭配。比如用上了“喜羊羊”等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很感兴趣,结果只是各类动画形象加习题。这样的情境只是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只顾看哪个头像好看,哪个不好看了,效果反倒不如不设情境。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几个第几”时,创设了小动物跑步的情境,大公鸡排第一,小鸭子排第二,小花猫排第三,小兔子排第四。这情境一出来,许多小学生都不乐意了,都认为小兔子应该得第一。虽然是假设的情境,但结果由于虚假,而使学生的精力浪费在纠正错误上了,反而把应该学习的知识放在其次了,可见,情境也要符合生活实际。
由此,我归纳了几点创设情境所必需的条件,在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要有吸引力,但不只为吸引而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发展而创设的。而有的教师搞错了方向,为了迎合学生喜好,各种手段都采用了,情境也有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是,却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并没有从里面学到什么,得不到启发。这种流于形式的情境创设,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情境的创设其实质,还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而不是情境的兴趣,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持久而深刻。
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从对情境的兴趣转移到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这才是成功的情境。
比如,在学习平移的知识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贪吃蛇吃豆子”的小情境。运用板书创设“贪吃蛇”平移几格才能吃到豆子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虽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有挫折、怀疑及失误,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深入研究,大胆探索,这也正是创设情境的目的。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去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清晰。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也要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生活中去认识、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因此,我们创设数学情境的时候,要善于从生活入手,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有趣有益的数学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强化认识,动手操作,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认识,并提高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角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与角有关的实物,并带到学校来。上课时,再把自己收集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并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认识角,组织小组讨论,得到角的特征,并使学生了解到角的用途。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抽象变得形象起来课后,再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运用角的地方,并加深对角的认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到角的运用及其好处。
通过学生从生活中的认识运用到数学,然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境要有发展性,使学生从接受到创造
情境的创设不但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知识,还要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黄金阶段,它们的思维非常敏捷,但是缺少必要的阅历,而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发散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步步提升。
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着力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勇敢进取。
综上,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提高自身修养、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手法,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大胆想象,积极探索,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效率,为数学教学服务。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