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有效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013-04-29闫勤英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晏子文本课文

闫勤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呢?精心设计提问,巧妙进行诱导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课堂中,若是教师没有“含金量”高的提问,课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缺乏对文本的全面深入理解,难以把握教材与学生的联系,使得学生游离于文本主题之外,脱离文本的重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精雕细刻。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有意,提高课堂效率。反之,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还会使学生思路“卡壳”,窒息课堂气氛,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主题

教师只从整体上对课文理解,深度把握,才能用有效的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感悟,让字里行间的情理意趣打动学生。课前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提出的问题必须目标明确,紧扣教学重难点,直入要点。钻研教材一定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难点透彻掌握,融会贯通,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才能提出游刃有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要让学生多读,仔细品味揣摩,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真正与文体对话。如窦桂梅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楚王让人关城门,让晏子从城门旁边的一个洞进去时,出示补充资料《胯下受辱》,提问:“那么,晏子的‘看了看与韩信的‘看了看有什么不同,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会仔细品读,并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一提问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化。

二、问题要有启发性,有思考价值,有容量

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使学生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或质疑思考,使课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出了主体地位。提问力戒“是不是”的问法。有容量的问题能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渠道体验感悟。如教学《唯一听众》一课,文中三次出现“平静地望着我”,在此处教师可将问题设计为:从老人眼里第一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第二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第三次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答案,提高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提出四个递进式的问题:为什么借?怎么借?结果如何?通过借箭说明周瑜与诸葛亮是怎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被调动,会主动积极去阅读、思考、探究,最终达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提问要有创新性、开放性,新奇蕴疑

教师要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角度,提出的问题要联系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创造性运用语言,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问的目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的积累,在文本解读中对语言意义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这样的问题联系了课文,又不拘于课文内容,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才能完成。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提出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这样的设计极灵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教学《落花生》一课为研究文章的结构,提问:“课文由三幅有背景、有人物形象的画组成,是哪三幅?”这样的问题既新奇、灵活,又转变了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出乎意料,启发了学生质疑,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结束时,教师提出:“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这种别开生面的提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四、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要化难为易,克服启而不发的状况。教师可先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先尝到解决问题的一些乐趣,然后再增加难度。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可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后提出:“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妙在哪里?这样既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又联系了学生对晏子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的理解,促进学生与文本进一步产生对话,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又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提出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2)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说说主要内容?(3)说说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在文本的解读中产生学生与文本对话之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化难为易,深题浅问,使学生都跳一跳摘到“果子”,跃进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对文本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总之,课堂上提出有启发性、有创新、开放性的问题,形式多变,新奇蕴疑,出乎学生意料的问题,难度适易,符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究、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促进学生在研读文本中准确理解文本和文外之意,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促使课堂的有效生成。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晏子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晏子不辱使命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晏子使楚
背课文
晏子使楚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