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恐学症”的分析及矫治
2013-04-29林秀英
林秀英
一、恐学症的含义与表现
恐学症是一种特殊型的恐怖症状,指学生在学校或与同伴进行交往时发生强烈恐惧感,采用主动回避的方式来解除焦虑不安,学生明知恐惧不对,却又无法控制,为此,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类学生多发生在11~15岁,女孩多见。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的强烈恐惧,拒绝上学,长期旷课,称身体不适,在家学习和小朋友玩耍时,无异常表现,若强迫其上学可能导致惊恐发作。
二、发生恐学症的原因
导致恐学症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恐学症主要是分离性焦虑引起的,母子之间存在的共生存和过度依赖现象,儿童的极强依恋导致恐惧。担心自己和母亲会发生不幸,只有呆在家不去上学,才能满足母子安全需要。
学生小佳,在读小学三年级时,一次母亲与邻居发生口角,并发生扭打,致对方轻伤,晚间对方不服,到其家来论理、讨说法,话不投机,小佳的父亲失去理智,拿出从新疆带回的长刀将对方丈夫捅了10余刀,小佳的父亲被判了死刑。从那时起小佳不想再上学,母亲百般相劝,她一时承诺,一时反悔,无奈母亲送她到我学校就读。在到学校门口时,她紧紧抱着门口的铁栅栏不肯进校。表现得对上学非常惧怕,并谎称自己肚子疼、恶心等。此时,母亲也有极强的依赖性,对孩子过分地保护,纵容小佳的要求,又将她领回家,让她待在家里,提供可口的食品和游戏活动,让她自学课本内容。最后发展到连续几周不去上学,班主任家访,好言相劝,小佳紧抱五斗橱脚,并大叫,声音很凄惨,就是不肯去上学,嘴上还反复谎称有同学要打她(事实上无任何学生打她)。母亲越是威胁,她越是不肯去学校,表现对上学十分恐惧,感觉很痛苦。
分离性焦虑是恐学症的核心问题。要注意和条件恐怖症相区别,要与行为和品行障碍的双差生逃学区别开,两者的共同特征都是逃学,但恐学症的学生,是父母知道未去上学,而逃学的学生是父母不知道他没有去上学,同时学业不良,害怕教师惩罚,在校的不良体验,同伴的侵犯行为等均可强化学生惧怕上学。但唯有害怕家庭变故,对父母的依恋,不良的亲子关系,害怕在他去学校后,父母遇到不测,才是恐学症的真正诱因。
三、恐学症的治疗
恐学症的矫正与治疗,可采用以下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1.父母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承诺孩子的约定一定要兑现,让孩子理解治疗的目的。父母要积极配合,鼓励孩子上学。我和小佳讲道理时,她能注意听,当她执意不肯跟我回校时,我让她写好请假条,让她第二天早上自己回校,结果比强拉回校的效果好得多。
2.倾听述说。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述说,特别是她童年经历的诉说,挖掘童年或早期埋在心中的非理性思维,寻找恐惧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分离性焦虑成因。
3.建立良好和谐关系。教师或家长要想改变学生的焦虑状态,必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疏导学生的非理性认识和错误的观点,帮助他分析只有去学校学习,才能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将来从更高层次上去保护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是不切实际的,鼓励学生去学校上学,才能全面掌握本领。
4.调整学校的环境,延长在校的时间,逐步脱敏。当他回学校时为了克服恐怖心理,教师可有意识延长他的在校时间,让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其感受到集体的关爱。
5.在矫治的诸多方法之中,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和学校的配合将起着积极的效果。首先要了解父母的背景情况、行为方式等。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学生小亮,母亲星期一送他来校时,他一路哭哭啼啼,不愿来校上学,勉强留下,当其母亲走到校门口时,他还要冲出去,恋恋不舍,眼泪汪汪。最多到星期三,就感到浑身不适,一会儿说肚子痛,一会儿说胃痛,伴有呕吐等症状。母亲常被老师叫来带他去医院看医生,结果花了不少钱也没查出病因。心理咨询时,他谈出恐惧来校的真正原因。小亮天生胆小、怕事,加上学校环境和原校的教育方法等问题,学习成绩一直不佳,父母常为此争吵,父怪母对其宠爱,母怪父对其不负责任,并扬言要离婚,谁也不愿接受孩子。他十分焦虑,害怕父母真的离婚,无人再疼爱他。这种状况大约持续了三个月,小亮就出现不愿上学,甚至逃学的情况。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将小亮的父母和外婆等请来学校进行一次谈话,并告诉他,孩子的病不是生理疾病,而是心理问题,孩子的病源来自父母,家长必须做好家庭教育。三个月后,孩子的学校恐惧症状逐渐消退。恢复了原来的学习活力。当然对于症状严重的学生还可以用药物治疗,但一般状况下还是心理疗法的效果更好。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越加激烈,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会相继出现。我们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科技和信息知识外,更要了解和认识学生内心世界。用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及时诊断,用心泉去浇灌好这些祖国的娇嫩“花朵”,使其沐浴雨露、享受阳光,从而茁壮成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