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做传统?积极探新媒
2013-04-29宋焕起
先是市场大潮的洗礼,接着是数字新媒的冲击,使传统出版(纸质出版)业特别是美术出版事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惶恐与不安过后,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一是要重新审视当下美术出版的价值,以便找准个性角色,在未来文化传播业态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要研究美术阅读的特质,乃至借鉴新媒体的生存之道,悉心呵护阅读主体,通过阅读体验的方式,实现美术出版价值。前者,关乎美术出版的业态问题。后者,是紧随其后的从业者心态问题;这两个角度和方面提示我们美术出版人,在新的形势下,要具备一种良好的心态,那就是对待传统业态和新媒技术的自信与自觉。
一、挑战:新旧(传统)出版的焦点是介质
惊慌之后,人们才发现,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交锋,其焦点和基本面不是阅读内容方面的。有人说,“读什么不是阅读”?此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网络阅读、线下阅读、手机阅读,都是阅读,都是对信息内容的阅读。起初,人们忧虑的、痛心疾首的,或者洋洋自得的、不可一世的,所有症结不是阅读的内容而是阅读的方式和阅读方式赖以存在的载体(介质)问题。说出版形势严峻,是指介质革命,而不是阅读诉求危机。不论出现什么新奇的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标志的阅读需求不会变。按照社会发展规律,这种诉求和需要只会更加普遍,更加深入,更能成为代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并且,阅读的内容本体不变,内容要素是阅读行为与需求的核心与本质。从古代直至当下,无论知识的、文学的、学术的、科技的信息,凡有创作、有发明、有教育,就有相应信息内容并且绵延不断,变化的是作为信息载体的壳子,以及呈现的具体技术、材料、机制等介质:龟甲、竹简、木牍、帛书、兽皮、纸张、屏幕显示……所以,我们不要在冲击和挑战面前乱了阵脚,混淆本末。只要阅读诉求不存在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没有危机。
传统美术出版人,是否做到把纸介出版的优势和价值都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了?是否在新媒介面前,能够沉着自定地讲明白传统出版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是充足而充分的?大势面前,真的是到了要对传统出版介质的价值和功用重新审视的关键时刻了。这是传统出版人包括美术出版人过去没有想到、没有遇到的崭新课题。
二、机遇:传统美术出版得天独厚
在危机与挑战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机会和机遇。传统纸介出版物的稳定、可靠、经久的性质,包括它承载的艺术设计与创意的能力,以及它所独有的一本书从内容到形式作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审美鉴赏性质,这些都是新介质不可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与旧媒(传统)的一番较量、博弈之后,美术出版的特性,在各种体裁的纸质出版物当中格外凸显,优势地位可谓扶摇直上,把它比作最典型、最地道、最具纸质优势的出版明星一点都不过分。一些大牌欧美出版商,正是借助新媒的出现,包括新媒与纸媒的对比,进一步强调和明确美术出版的“三性”价值,即艺术性、工具性和收藏性。
尽管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数字阅读终端不断推陈出新,像素指标节节攀升,画面质量逼向纸质,检索和缩放等功能更是超强;但其感官效果及操作方法仍然不适合专业人士创作、研究和临习,尤其不适用作临摹范本,其图像还原性(追原作效果)与印刷版不可同日而语。电子屏的液晶亮点,给图片添加了荧光感,因而折损了原作的真实性。这是两种介质迄今不可替代的本质差异。除此之外,专业人士和很多美术爱好者对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性倾向,诸如摩挲、翻检、观赏和把玩的偏好,新媒介一时还难以解决;若是收藏,电子终端介质的磁化材料,远比不过纸张的性能稳定和经久。
科技是日新月异的,新媒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纸本的性能,如中国书画和线装古籍一样,能够存留千年,但眼下还不是现实。事实是,新媒的局限性反衬出旧媒的优越性,从而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即物质、技术、产品和文化的业态,彻彻底底、真真切切地确认纸介美术出版的生存与衍生理由,这实在是振奋了美术出版的自信。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认识、把握介质特性,发挥、调动材料介质的优势,以传统美术出版的经典价值立于新老介质之列,保持身段,独领风骚,是传统美术出版人的神圣使命。
三、从容:纸媒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情
纯粹,是纸介美术出版的第一大特质。这种纯粹,表现为内容单纯和品种的单一。一部书即一个基本主题,阐释一个原理,记载一个事件,专向而专注;一部书就是一个品种,不庞杂,无枝蔓, 以少胜多。这种出版上的纯粹,对于那些名家作品集、技法图书、艺术研究成果非常受用,不夹杂其他“货色”,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单一和专注。对于美术专业人士和美术爱好者而言,白送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并没有太大的用处(电子阅读器可以容纳上百部上千部图书,顶的上一个图书馆)。没有新媒介时,纸介的这个特点并不为人们注意,反被崇尚新媒介的人嗤之以鼻。而实际上,新媒介越是万能、越是包罗万象,越是映衬出传统纸介图书纯粹的可爱和可贵。
文化属性是纸介美术图书的又一大特质。纸介图书从初始到臻于完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是现代图书,也积淀了数百年深厚的底蕴。它的特有属性和形态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符号,包括内容、材质和与之紧密配合的装帧设计;这一价值不仅在今天,就是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依然负载和传递着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文化使命和文化享受。人们对其热爱、眷恋,情有独钟。美术专业学者、专家和美术图书书迷更是视图书与阅读为生活方式或者说生命方式的一部分。这种热爱是超乎寻常的。如同旧时为老人做寿、给孩子做百日的堂会,请上门来表演的是戏班子,是艺人的现场的表演,虽比不过电影的宏大和逼真,却是贴身的、专门的、经典的,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因而更显尊贵,才有排场;就像纯棉与化纤、纯木与复合板、四合院与摩天大厦这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可能被完全替代。
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是纸介美术图书的第三大特质。微博和QQ等新媒介和新的社交工具既有着强悍的诱惑力和能量,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把人们的阅读和信息发布碎片化了。人们在网上,恨不得同时打开100个窗口,进行100个链接,十个手指要做100件事情,似乎再强大的搜索引擎也不能满足。然而就是在这种无比快活、无比能动的时刻,不经意间,人的意义却贬值了,从一个成人世界降低到了一个儿童化的社会里——像儿童一样,大脑总被新鲜的东西诱惑着,不能有片刻的安静,注意力很难持久,总是不停地用超文本的链接方式浏览,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而传统纸介图书的优势是系统性和逻辑性强,信息内容完整而严谨,不可以随意打碎重组,它能够把读者的很容易碎片化的阅读注意力拉回书斋(特指传统阅读)。美国一位叫乔纳森·弗兰岑的作家,他有一部散文集《如何保持孤独》,讲的就是作者在担忧、思考,并且渴求保持孤独。作者担忧,在信息与人际交往碎片化生活方式下的那种犹如地头田边、胡同里弄、坊间车间、办公室的东拉西扯、张家长李家短的嘈杂、不安、浮动的闲言碎语的环境,让人难得孤独,难得安闲,难得从容。
人们在试图重新找回传统图书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内容和项目本身,也表现于传统阅读方式,尤其是知识阶层的阅读方式。两者相辅相成,读者与书不仅仅是人与书的物理形态关系,更是人们精神生活情境、思想品格的文化性转换,是读者多方修养凝聚在阅读行为里的集中表现。因此,美术阅读本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退居后台,即美术阅读的意义除去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艺术欣赏外,还通过传统的阅读方式主要的是阅读纸介图书,而折射出性情、风格、修养等方面延伸和附加的文化与表征。传统美术图书作为一种传统媒介,也就不仅是单纯的介质和材料,还具有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属性,就好似热爱京剧的戏迷和票友,好似挥毫临池的书法爱好者,他们的执著和痴迷本身就是一道独特景观。
四、追兵:积极探索新媒介
从容对待传统美术出版,强调的是要在数字出版时代认清自身价值,不要慌了手脚,不要“荒了自己的地种了人家的田”;要有充分的自信,把传统介质和业态做到极致,但绝不是高枕无忧,怡然自得。我们不能忽视现状,当下毕竟是数字时代,毕竟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竞争者严峻而客观地存在着。这个竞争者无时不刻地找寻机会,强烈地向业界和读者证明它的意义和价值,说白了,它们也在做美术出版,也在争取美术读者,也在切分美术出版市场的蛋糕。这次来太原开社长年会,因航班延误,笔者在机场滞留12个小时。抬眼四望,煎熬、无聊、焦躁和郁闷的人们,打发时间和克制情绪的主要方式都在埋头阅读。但铁一般的事实是,几乎所有正在阅读的人都是读电脑、读手机和读Ipad;不仅读文字,而且读图片,包括使用微信方式的快速读图,竟然没有一个是读纸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事实不单来自感觉,而是政府和业界作出的真切定义和解说:“出版业以传统出版为主、数字出版为辅的发展阶段已告一段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发展的格局将逐步形成。”可以认定,一个新的业态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不再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出版业纸媒“独生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数字出版“孪生兄弟”正朝着我们微笑着蹒跚走来,且步伐将越来越稳健。
因此,过高地估计了新媒介出版的力量,妄自菲薄,陷入悲观主义并不可取;而过高地夸大传统优势,对新媒介不以为然,不放在眼里,陷入盲目自负和盲目乐观,亦不可取。面对新媒介,要有定力。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论述。关键是我们必须警觉起来,自觉起来,在做好传统美术出版的同时,必须积极研究数字出版的优势,特别是青年读者群体包括美术读者的阅读特点;既要满足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的深度需要,也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想方设法满足人们浅层次休闲式泛艺术的新阅读;既做专业图书,也做大美术普及读物,主要是适应新媒介阅读形态的需求。在本次社长年会上,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些有责任、有智慧的出版社掌门人之前卫思考,包括开拓选题范围及关照人们的阅读体验视角。未雨绸缪也好,亡羊补牢也罢,凡此种种,都是一种职业自觉,令人钦佩和欣慰。
今天,对于多年习惯于独此一家的传统出版业而言,数字出版、数字美术出版追兵在后,不是一件好事情,但肯定不全是坏事情。只有能够包容、化解、克服、吸收竞争者所做的一切,也包括某些情况下能够抵御自己的竞争者的存在,又能借鉴其优长,才是好心态,才是传统美术出版的有生命力的所在。
(宋焕起/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