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存在问题 积极策略应对
2013-04-29王香莉
王香莉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准备的。教师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
由于“考试化”的单一模式的主导地位还没完全改变,导致了部分教师仍然在沿用十几年前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繁琐地进行讲解、分析、提问、解答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少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单一的讲授法或是提问式,这种现象在中老年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尤其明显。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成绩徘徊不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上述问题应对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教师应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丰富教学方法。我们应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先写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诸如讨论法、自学法、辩论式、表演式、情景式、实践式等多种方法,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注重发挥和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和文本,来实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朗读课文的水平欠佳
在许多学校的许多班级中,由于家庭、班级、教师个人能力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出现了许多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朗读课文的水平欠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朗读课文时情感投入不足,语气、语调平淡无变化,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一个声调读到底。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享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教师的引导、指导欠到位造成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教师要采取积极正面引导和鼓励,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指导和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要多鼓励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如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章情感,模仿教师或录音范读,传授朗读技巧,创造表现机会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
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诸如拼音、字词、句子、修辞、标点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为此,教师不惜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采用种种方法不断地进行训练、强化和巩固,只为追求考试时取得理想成绩。但对这样的训练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升,不是很重视,片面地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学生的语文就学得好。殊不知,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其语文能力(即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发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的能力)的高低上。
上述问题应对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到既注重知识传授,还要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要坚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因为语文知识是形成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语文能力又是促进语文知识提高和运用的保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的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不断掌握、积累语文知识,该读的读,该写的写,该记的记,不断增加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也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鼓励、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当然,我们也要明白,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要坚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断的训练和长期的培养中去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终极目标。
以上是我个人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浅显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同仁不吝赐教。“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正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百倍的信心和努力去迎接学生语文“春天”的“百花开放”吧!
【责编 张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