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04-29郭丽芹
郭丽芹
作文被称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文一直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干巴巴的几句提示语,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那么怎样进行写作教学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从生活中摄取素材
目前中学生生活单调是作文无话可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年龄、生活圈、认知水平等限制,中学生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并思考身边发生的事,临到作文课上,才开始挖空心思地想,想不出就胡编乱造。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雕琢就是一篇好文章。
如学校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这次拔河比赛的精彩场景记下来,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班级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团结或坚持等方面去分析。因为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所以学生就有话可写。刚开始这样练习,学生可能满肚子话不知从何说起,教师可以做示范,带动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让你当场写一篇日记你不知从何下笔,但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一件事就会有很多话说,把讨论的过程中有价值的观点记下来就是一篇文章。
平时,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捕捉有意义的镜头。下雪了,可以带领学生感受雪的纯洁,春天来了,带领学生观察景色的变化……总之,引导学生多参与生活,留心生活,体验生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二、从媒体中积累素材
书籍、报刊、电视等媒体是作文素材的又一个源泉。比起丰富多彩的身边生活,各类媒体虽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是它的时效性特别强。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的思想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上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词汇大量涌现,对于中学生而言,能使自己的作文紧跟时代脉搏,反应热点问题是十分抢人眼球的。
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了,却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奥运会和世锦赛双料冠军陆春龙战胜伤病获得铜牌后,激动流泪。他表示自己的目标本来就不是金牌,而是战胜自己。37岁的老将,体操界的“常青树”丘索维金娜,因儿子阿利舍罹患癌症,多年以来,体操既是丘索维金娜的生活依赖,也是她展示人生故事的舞台。她对儿子阿利舍说:“你未痊愈,我不敢老。”这些奥运会的励志故事,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自2002年开始中国每年都要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每个获奖者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材料反映的都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能稍加整理借为己用,是十分有意义的文章。
另外,一些有价值的报刊杂志,如《杂文报》《意林》《读者文摘》等,上面刊登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借鉴起来更简洁。长期阅读此类书刊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从大的方面说,滋养着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终生收益;从小的方面说,中学生阅读这些书报可以增加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阅读课和写作课是分开进行的,也就是所谓的“读写分离”模式,这样会浪费掉很多作文教学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接触到很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式,这都是写作时不可少的基本功。
作为教师要联系文本,拓展学生阅读积累的渠道。例如我们在讲解《躺在母亲身边》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点滴小事,模拟文章的写作方法描述出来。由于受到范文的感染,学生有感而发,文章就不会显得空洞。通过进行经常性的写作指导,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课外作文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领悟美的情趣,写作时材料才会充足,立意才能深远。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素材,无以作妙文。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学生的积累丰厚了,话语就会如潺潺的泉水从学生的心泉中源源不断地流出,作文时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