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生态人学内涵探析
2013-04-29熊小青
[摘 要]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从人的生态规定及生存出发,用物质变换说明为人化劳动的本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人为着人的存在一刻也不能离开劳动,因而也离不开物质变换。物质变换断裂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断裂,最终也构成人的本质的断裂和丧失。马克思对人通过劳动而形成了人的生态生存的人学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人的存在的生态依赖性。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人的生存和进行生态文明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质变换;断裂;生态规定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Q988;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5-0020-09
[作者简介]熊小青(1964—),男,江西于都人,赣南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伦理、生态与社会发展研究。(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发展视野中资源开采利用的伦理问题与面向未来的发展伦理建构研究”(12ZX07)、教育部人文项目“基于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中的农村环境冲突发生机理与环境正义实现机制研究”(13YJAZH107)的阶段性成果。
“物质变换”反映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关系,揭示了人的生态生存是人的本质实现前提和基础的事实。作为致力于现实的人的发展研究的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的农业革命所引发的“土地衰竭”问题讨论中,探讨了物质变换问题并通过物质变换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即劳动是人为着生存而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活动,劳动从而物质变换实现程度成为人的解放状况的标志,物质变换成为人在与自然关系中实现其本质的直接表现。因此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反映了人的生存不是离开生态的抽象物,而是人与自然关系规定中的应然物。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的规定、人与自然真实关系、劳动本质与异化等人学思想,并始终贯穿着人是生态规定的现实存在物。探析马克思“物质变换”的生态人学内涵,对于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深刻性、丰富性,尤其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生存和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一、人通过劳动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实现着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规定
“物质变换”概念是随着德国农业科学家J·V·李比希在1842年出版的《动物化学》使用并将之用来阐释自然界中无机物质和有机生命物质间的物质联系后,便得到广泛使用。随后这一概念成了生物学和生理学界用来“研究有机体与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方法中的“最关键的方法”①,其内涵是指有机体从所处环境中吸收能量和物质,并最终转化为有机体生长发育所需求的组织成分的物质联系方式,因而物质变换成了“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变换”的一种特殊调节过程。
马克思将“物质变换”从对自然界现象描述应用于社会关系分析中,并将其置于人为着自己生存而必须进行劳动的理解,指出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条件。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为着人的存在一刻也不能离开劳动,劳动实现的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也就是说,劳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占有自然因素,是促成人和自然间的物质变换的活动”,因此物质变换成为为人的属人的活动。从人的生存意义上说,劳动是为着人的生物本性而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的活动,而劳动的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②因此,劳动所形成的物质变换受到人出于人生存是否有用这一前提性因素的制约。就是说,物质变换发生于人与自然之间,其最终是由人自身引起并最终满足于人的需求的活动。这恰恰揭示了人并非外在于自然,现实的人及其活动都受到自然规定、约束。劳动的本质就是把自在自然变成为人自然,即人从自然中获得人生存发展所需求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变换及其劳动从本性而言,始终反映着人的需求和意愿;离开人的物质变换只能是自然界生态现象而非属人的生存反映。正如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所指出的那样“实际劳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占有自然因素,是促成人和自然间的物质变换的活动。”实际劳动从而由此所发生的物质变换都是在自然为人的意义上进行的,并且从来都是在自然自身所具有(适合人)特质基础上进行的。物质变换活动的结果成了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自然,即经济意义上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无非是自然物质的人化而言,“因为物质财富,使用价值世界只是由自然物质构成的,这些自然物质通过劳动改变了形态。”③
人通过劳动实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此,物质变换成为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并且对人规定的最直接、最感性的表征。第一,物质变换规定着人的生存基础。人的生存需要物质资料,它是自然物质通过劳动改变其形态而形成的,因此物质变换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存在前提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它自然的关系。”①就是说,人生存的前提需要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资料的满足,就其现实上是通过物质变换把自在自然物变成为人的物质资料得以实现的。因此,自然界及其物质变换成为了人生存的前提及内在规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
同时,物质变换也确证着人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并非已经生成的、单一的、程序化了、的生态关系,而是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实践关系而体现人的能动性。人以人的方式存在,体现于人依据物质变换状况而表现为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物质变换越广泛,意味着人的方式与自然的联系越紧密,其确证的人的生存方式越要求体现生态性。“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能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现出来。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自身。人靠自然界生活。”③因此,物质变换不仅展示自然物形态的改变而成为人的生存物,而且也成为人的生存的另一面即精神生存的对象,由此成为人生存的对象性存在物。随着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展示出来的物质变换广泛性,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也呈现为广泛性,人的本质也呈现全面性。物质变换不断实现着人的本质。
第二,物质变换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变换,使得人不断获得人的本质。人所进行的物质变换必定以其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来进行。物质变换虽然构成了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自然基础,但这一基础却是在“人为”前提下进行的。“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指自身的生理特征,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它条件)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④这就意味着物质变换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理机能)及社会属性(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离开了人的这双重属性来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物质变换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人的社会属性即人与人关系之内涵需要在人所建构的社会环境进行呈现和规范。因此,人的需要、欲望,甚至人们自身的生理机能的满足,都是通过社会环境即一种人文之规定下得以实现的。作为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一种通过劳动而使物质及其形态的为人化呈现,显然也无法脱离人的社会属性之规定,也由此构成物质变换的社会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都是人与人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①
当人以充分展示了的人的本质或者说全面发展了的人与自然发生关系之时,人必然以更加完善的人的方式与之进行物质变换,这时,物质变换才真正成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及生命活动对象,成为人内在规定的活动,物质变换之下的自然界才可能实现真正复活。因此,物质变换起自于人并终结于人。自然界成为了人的活动对象并不断被为人化的物质变换表现出人的存在当中,物质变换反映着人的生态存在内涵及其生态人本意蕴。
二、异化生产导致的物质变换断裂,使人的生态生存不再可能,也使人以人的生存(即人的本质实现)不再可能
马克思在阐述物质变换的同时,使用了另一个与之相对概念即物质变换断裂(或译为物质变换裂缝)(metabolie roft)。这一概念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看来,被认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的核心概念”。物质变换断裂是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土地衰竭”的关注而提出的。19世纪30年代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以化肥工业和土壤化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农业革命即农业工业化革命的展开,在获得更多农产品的同时却导致农业生产中不可挽回的土地衰竭问题。随着农产品以商品出售而远距离运离,意味着土壤肥力即基本营养要素如氨、磷、钾也相继被运走,土壤肥力并没有由人的消费(产生废物以肥料方式)而返回土壤之中。农业再生产的自然条件,即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循环(产品从土壤中出来,通过人的消费又以人的排泄物回到土壤)被打破。
马克思认为,物质变换断裂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资本主义在追求生产力的绝对发展当中,使得生产力发展与资本化的生产及其生产条件,即一种使生产得以进行下去的物质变换条件发生冲突。比如造成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工业、城市人口的上升;来自于农业和自然界的工业原料,却以工业品即商品方式离开了土壤和农业领域,等等。“剩余价值的全部生产,从而资本的全部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②农业生产越发达,从农业领域流失的土地肥力就越多;同时,随着农业工业化的推进,作为肥料的人的排泄物及其农产品废料,却被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所代替而不能回到土壤中,而采取直接进入河流等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及生态危害。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一个不断下降的最低限量,而同他们相对立,又造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①马克思进一步从生产力发展与城乡对立关系及所形成的物质变换断裂的原因、根源作了剖析,批判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他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②也就是说,城乡分工本来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在资本及资本主义制度下却成为了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源。随着这种分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和以大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必然结合起来共同发生作用,“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产业制度在农村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使土地贫瘠的各种手段。”③就是说工业导致滥用和破坏人的自然力并使其衰竭现象也将在农业生产中出现,农业导致土地自然力滥用和破坏并使物质变换断裂现象也将在工业商业中出现。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却大大加深了土地的衰竭,从而也加深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④
马克思指出:“不是活的和活动的人同他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自然无机条件之间的统一,以及他们因此对自然界的占有;而是人类存在的这些无机条件同这种活动的存在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只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才得到完全的发展。”⑤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即剩余价值获取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必然导致物质变换破坏。物质变换断裂,一方面使适合人的生态环境这一自然基础遭到破坏,伴随生态问题(如水污染)使生态环境成为人的对立物;另一方面,人发展所应有的和谐社会环境随着物质变换断裂而出现裂缝,城乡融合互动而实现的物质变换秩序被打破。人与生产活动的原本统一即生产的为人性被抛弃;与此同时,城市人无论是城市工人还是农村工人,他们依赖于物质变换所形成的生存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遭到破坏。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以至形成的物质变换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不是人的真正需要及其满足,结果必然是人的身心健康及其生存环境的更加恶化,土地的更加贫瘠。“资本主义生产在破坏这种物质变换状况的同时,又强制地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并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适合的形式上系统地建立起来……”⑥这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普遍状况及基本特征,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的必然选择。马克思在《资本论》也指出这一现象,“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①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最终是通过掠夺土地肥力来实现着对人的自然力的掠夺,通过物质变换断裂实现的是对人的压迫和剥削,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反动。
物质变换断裂,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断突破地区和国家的限制而具有了全球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英国为例指出,由于资本家“盲目的掠夺欲”造成英国的土地“肥力枯竭”这一物质变换断裂具有全球性。这可从每天“对英国田地施肥”的“海鸟粪便”却必须从秘鲁进口的事实看出。就是说,盲目的掠夺欲的驱使下,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导致连海鸟粪便都需要进口。这表明了物质变换已经将全球纳入其中,断裂成为全球普遍现象。福斯特这样说道:“马克思看到这种断裂不仅存在于一国中,也存在于整个奉行帝国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中。”②事实上,这种物质变换断裂的全球化现象,在马克思之前也已经引起了关注。苏格兰农业化学家J·约翰斯顿到美国旅行所写的《北美纪事》就记述了北美土壤肥力严重流失问题。马克思曾将J·约翰斯顿称为“英国的J·V·李比希”,并以其描绘的“物质变换断裂”现象作为具有全球性的例证。针对当时的殖民掠夺已经把世界联结为一个生产销售整体的事实,指出了物质变换断裂在全球出现的必然性,“所有的殖民地国家眼看着他们的领土、资源和土壤被掠夺,用于支持殖民国家的工业化”。也就是说,物质变换断裂所形成的人的片面生存和发展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人的资本化生存在资本主宰的社会是普遍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无法脱离这一进程而独善其外。
三、以物质变换为中介的社会生产必须真正服从人的真实需要,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的解放即人的生态生存才有可能
人类自然力和土地自然力的统一及其合理循环无疑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提高人类自然力和土地自然力应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然而,物质变换断裂却成为它的反面,它表征着人类利用土地自然力越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对立就越强烈,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的反动就越深。马克思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就成为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③这就意味着物质变换断裂不是一个技巧、技术所导致而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李比希在《动物化学》就对物质变换断裂的恢复提出过技术措施、土壤化学的设想,然而它们最终都无法根本解决物质变换断裂问题。他在1859年《关于现代农业的通信》和1862年的《农业化学》一书中,已经把物质变换断裂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分析。美国政治经济学家H·凯里在1853年出版的《国内外奴隶贸易》中,也从资本主义制度只想借用土地而不想给予土地补偿制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凯里指出:“非常奇怪,所有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都无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仅仅是土地的借用者,而一旦他不偿还债务时,土地也会像所有的债权人一样,那就是迫使他交出他所租用的土地。”①凯里甚至在《社会科学的原则》中更加直接地强调一个事实:“由于城乡分离,以及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离而带来的远距离贸易是土地营养净流失和农业危机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②这些观点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以及这一所有制产生的生产的“种种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及其按工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资本主义农业大生产,是造成“物质变换断裂”的原因。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及资本积累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更多地滥用破坏人类自然力和土地自然力,资本逻辑与有序合理的物质变换是矛盾的。换言之,资本逻辑、资本原则是造成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存在“是以促使各种不同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劳动者是所有者,或者说所有者本身从事劳动——发生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前提的……(1)劳动者把土地当作生产的自然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即他把这种条件看作是自身的无机存在……(2)劳动者是工具所有者的那种关系的解体”③因此,资本导致自然异化、物质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它们成为了人的异已力量。“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视为自发的力量。”④正是资本及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与自然、人类劳动与土地之间的生态关系解体,从而导致人陷于异化生存的境地。因此,要实现物质变换断裂的恢复,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就必须从资本及其资本逻辑入手。福斯特为此指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按其本性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城市与农村、人类与地球新陈代谢断裂的基础之上,目前这种断裂的严重性可能已超出他的想象。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种不可逆转的环境危机。”⑤
既然资本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源,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因此,人的解放即人的本质的复归和物质变换合理有序进行的前提就是消除资本对物质变换的支配控制,让物质变换服从人的真实需要而非资本需要。因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这样,“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⑥这时,整个社会生产就不是为了利润,为了资本的增值需要,而是为了人的真实需要。在这一意义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的存在,人才能有效地做到人与自然、人类自然力与土地自然力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可持续调整。“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⑦
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在克服物质变换断裂是完全必要的。正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并服从于资本增殖才导致土地自然力衰竭。马克思认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①有了土地私有所有者必然存在对立。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私有制的最初的结果就是生产分为两个对立面(自然的方面和人的方面),随后人的活动又被分为彼此对立的劳动和资本,并认为它们彼此敌对和斗争。在恩格斯看来,消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物质变换持续进行并进而实现真正为人的前提。恩格斯指出:“在敌对的利益关系被消灭以后,主体的竞争,即主体在资本与资本、劳动与劳动等等上的竞赛,就会被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②“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③就是说,消除了土地乃至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消除了由于追求资本剩余价值而导致土地肥力衰竭的动因,从而适合人自身发展的的真实的需要才能真正呈现并成为生产目的。在这一目的的引领下,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以及人类自然力与土地自然力才能统一起来,共同为着人的需要而使物质变换合理有序地进行下去。马克思指出:“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④随着土地产品的利用之废物的返回土壤,土壤肥力才得以保持。这当然需要在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非资本逻辑前提下才能实现。这时,土地对人们而言,“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⑤。这样,人们把“维护土地的效力”作为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基础和前提,“维护土地肥力”成为真正人的存在的内在必然。
物质变换断裂折射出的是人的本质异化。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它们共同作用并构成了现实的有机统一的人。在其现实上,人的存在往往表现为人的权益和利益,它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权益,也包括生态、环境这些人的无机身体的利益。“不论是生产本身中人的活动的变换,还是人的产品的变换,其意义都相当于类活动和类精神——它们的真实的、有意识的、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⑥类活动和类精神并不是与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物,而总是以个体特征、需求的个性方式呈现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以其独特性积极体现和实现人的本质。在这里,物质变换既反映了社会的类活动和类精神,同时又表现为作为现实的个人需要及其个人作为生物存在物的体验和感受。然而,人总是以个体独有的理解积极实现类本质的存在,这意味着主体的人对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实践。当人以异化的方式进行其生产实践之时,其结果也必然是物质变换断裂。资本逻辑即利润原则造成异化了的人,使得人的创造和实践成为对其自身的反动。“人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联系……他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实的存在……”①要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必须从改变人所面临的社会关系,从而也改变人所面临的自然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性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②就是说,物质变换说到底是人的生存发展问题,是人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合理的物质变换是人的本质的真实而非虚假的展示,也由此构成人的真实而非异化的存在。
总之,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始终以现实人的生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通过资本社会中土地肥力衰竭的根源探究,全面考察和分析城乡、人与自然、人的自然力和土地自然力、工业与农业等诸多领域的物质变换现象,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本质的资本原则,及由此导致的物质变换断裂、人的异化生存同时,从人的生态生存这一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前提出发探究了人的本质、人的解放的实现。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所面临城乡统筹、工农业一体化与农业工业化生产、城镇化建设等诸多涉及到物质变换断裂问题的解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无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不能取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这无疑是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生态人学思想的体现。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人学思想无疑给予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启示。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人学、生态学底蕴,才能对生态危机之下的社会生产、社会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人本蕴涵的理解。因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学的。”
责任编辑: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