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荡情感的涟漪,催生智慧的火花

2013-04-29鲍道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5期
关键词:涵泳语文课堂有效性

鲍道成

【内容摘要】“涵泳”的涵义、功能、方式是一个宽泛得多的范畴。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涵泳”美词美句,“涵泳”文章的语调节奏,体会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达到让学生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和获得审美情趣的效果,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涵泳 语文课堂 有效性

“涵泳”,在我国的母语教学中有久远的历史,我们优秀的古人最早在古代文论中就有提及,古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涵泳”不断的丰富,并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的《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涵泳”的原初性语义是沉浸其中,后来由原初语义的转化便形成了涵化吸受的意思,变成对对象的深入体认和把握。《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写道:“入德必自敬始。故容貌必恭也,语言必谨也。虽然,优游涵泳而养之可也,迫则不能久矣。”程氏所论,是寻“理”得“道”所需要的主体心境。由此可知,“涵泳”是一种体认方式和思维方式。而宋代理学家又将它运用于读书,所谓“读书之法又当熟读沉思,反复涵泳,铣积寸累,久自见功。”他们特别以《论语》《孟子》为例,认为读此一书“只是须涵泳”,通过“体认”“读书”“涵泳”,遂形成接受。而在文艺领域是指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由于艺术作品言理、言事,常常并非质直言之,而是比兴之法,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仅靠理性判断是不行的,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索或玩味,以求获得其中奥妙或“味外之旨”。

我感觉我们的现代课堂上特别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大力提倡“涵泳”之法,它也是符合新课标改革精髓的,可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相结合,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涵泳”赏读文章,从而达到领悟,接受的目的。这会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能够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率,促成有效课堂的形成。

我们所提倡的有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现实中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而怎么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提倡“涵泳”不失为解决之道,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高有效性教学,以渗透,涵泳,熏陶的方法来解决,来实现。而“涵泳”要求认知主体以渐熟渐进、反复玩味的体认方式去接近对象。“涵泳”是坟火慢灸、细加煮沸,在细加品味、体会中获得对于对象的认知。它在本体意义上特别要求认知主体的细慢和从容,如茧抽细丝、如笋剥层壳。在有效课堂阅读赏析文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对话,交流,沟通的过程,是心灵的切合,是思想的神交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求我们认知主体学生必须以一种虚心,静心,平和的心态来参与其中,要有一种古人的优游雍容的精神风采。我们通过对“涵泳”意义的了解,认识到“涵泳”在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运用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体现:

“涵泳”美字美词美句,体会文字之美,汉语之美美哉文字,我们的文字是灵动的鲜活的,其形音无一不美,凝练含蓄,婉转千折。这样灵动鲜活的文字构成的美词美句,无疑是有生命的,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体味,去“涵泳”,我们的汉字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同学们“涵泳”名家的语言,反复吟泳赏玩,沉迷于其中,会欲罢不能,难以自拔,会极大的提高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和感悟,提高同学们对语文的兴趣。我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讲到“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先生形容流水是“脉脉的”,我便引导学生“涵泳”“脉脉”这词,会想起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来,那种两眼凝神,要向别人诉说心曲,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的那种情状神情自然而然得会浮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想到这些就会体味到朱自清的“脉脉的流水”那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的韵味了,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我会让学生们反复的吟诵,反复“涵泳”于其中,“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有明珠的晶莹剔透想到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由碧色天幕下闪烁的星星想到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由美人出浴想到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在课堂中要学生把握“涵泳”字词,体会把玩字词,因为它们是有生命力的,是我们的先辈发现丰富了它们的内涵,赋予了它们生命力。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体味它,这也是我们语文有效课堂的目的之一。

“涵泳”品味文章的语调,体会语言的音韵之美,“涵泳”与品味语调就是要把语言声音的形式与作者的情感合并起来考虑。所以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我们在有效课堂上要努力训练同学们通过语言的韵律,语调,节奏来体会领悟“文字的声响”,孙犁在小说《荷花淀》中通过语言的节奏来表达丰富情感来,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水生嫂在院子里一边编席一边等着水生,作者就用舒缓的语言节奏描写美好而富有浪漫气息的白洋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后来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到马庄去探望自己的丈夫,途中遭遇鬼子,作者这时使用快节奏的语言:“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后来描写荷花淀的景色时有用了舒缓的节奏,抒情味非常浓“……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后来战斗的场景节奏又紧张激烈,“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作者就是通过这样舒缓,紧张交替出现的节奏表现了一种劳动与战斗的场面。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节奏的“涵泳”我们会体味出孙犁小说别样的语言风格。

“涵泳”之法,诵读为要,这也是提高阅读课堂有效性的途径之一,我们就要让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索或玩味,以求获得其中奥妙或“味外之旨”。就必须指导学生要会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诵读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有边缘化的倾向,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花大力气提倡诵读,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和方法,什么样的语调表现什么样的感情,优美而深情并茂的朗读会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领悟能力,用畅达的语调来表现柔情则千回百折,肝肠寸断,用以表现豪情则排山倒海,一泻千里。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则要用轻柔的节奏,和谐舒缓的语调,来表达惆怅惜别的情绪。在反复的诵读中,“涵泳”体味语言之美诗情画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总之“涵泳”之法对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很好的作用,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效率,那就让我们在课堂上“涵泳”美文,神交古人,激荡情感的涟漪,催生智慧的火花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泥河中学)

猜你喜欢

涵泳语文课堂有效性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说“涵泳”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