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文化指引下的生本课堂

2013-04-29施莉莉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三思动态生成数学文化

施莉莉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近年来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关注点,目标是怎样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似聚光灯,许多教育效果都源自教师对学生状态的关注,同时,数学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其创新精神。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数学文化下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动态生成;数学文化;激发;三思

《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教师需胸有成竹,以生为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抓住每一个细节,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完美。

[?] 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其鼻子走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设置问题情境,去倾听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如在“空间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墙角线、电棒等所在的直线,说说空间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就有学生回答了“垂直”或“重合”或“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这样不同的答案。 虽有些出乎意料,但笔者深知,只有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将其中的合理部分激活,才能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并发现矛盾冲突。

《老子》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课堂上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若教师总想按着自己的思路走,生怕学生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回答会影响教学进度,就常常会越俎代庖,学生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这道题是这么考虑的!”只能让学生刻意地去模仿或记忆,缺乏思考和创新,这样的课堂是机械化的,这样的学生会慢慢习惯于“拿来主义”,这时的教师正不遗余力地表演着“独角戏”。 教师把一些内容或结论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根本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这些知识,想要再让他们能活用这些知识,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课堂的立足点是学生,教学的思路应依照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作出微调,教师需留心观察学生的每一个表情,是不解?是顿悟?还是另有看法?教师可及时进行提问,把握住课堂的主线。 “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观点的立足点是什么?”“你对同学甲的观点怎么看?”“解决问题的困难在哪里?”“我们可以得到些什么?”……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去了解“为什么要这么考虑?”,并善于将知识的点、线、面串联起来使其系统化,以解“长久之需”。

[?] 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其感到压抑

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就像灯光师,有责任保证整个“舞台”的秩序井然。 因此,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重要的,但需适度严格,做到严而不死。 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若教师所谓的规矩像一根根绳索牢牢地束缚着学生,使其感到压抑,学生就会战战兢兢,思维变得呆滞。 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绿色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有了师生的交流,课堂才会显得完整。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据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学生对有乐趣的数学课充满兴趣且乐意上课。 在进行“复数”教学时,为引入虚数,笔者讲述了虚数的“神秘”史:公元1484年,法国数学家舒开在他自己的书中,将方程4+x2=3x的根史无前例地写成x=±,尽管他一再声明负数出现平方根是不可能的,到16世纪意大利的怪杰卡丹第一个正视了负数的平方根,列出方程x(10-x)=40,答案写成5+和5-,虽正确无误,他却无法解释这样令人诧异的表示方法。 再到约一百年后,笛卡儿给这种“虚幻”的数取名为“虚数”,但仍不认同方程有虚根的事实,又过了大约一百四十年,数学家欧拉用英文单词虚幻(imaginary)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虚数。 利用数学史去追溯数学思想、内容、方法的演变过程,课堂上穿插一些数学史或一些数学家的事迹,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学生也会乐意去听。 让学生知道数学家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同样会经历猜想、迷茫、摸索和失败,进一步了解数学前辈的学术成就,感受科学家的执著及道德风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要把握有度,不当的宽松会导致有些学生浑水摸鱼,教师语言稍微诙谐一点,一些学生可能就会抓住机会“借题发挥”。 教师需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及人文素养,平时善于积累,做到遇事不惊,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绿色生态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轻松活跃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偏差,迅速进行检索分类并作出适当的引导。 绿色生态的课堂让学生了解“出错”不是罪过,同样能受到教师的悦纳和欣赏,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才能充分地被激发出来,“出错”就会峰回路转,凸显柳暗花明的光彩。

[?] 要启发学生思考,但不直接给最终答案

哲学博士余潇枫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的脑袋都是一个‘发电机,教育的本质是引出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三思,即前思、反思和当下思。” 课堂上要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切忌因为时间的原因而自问自答,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了很多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时笔者利用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将平面几何中“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推广到空间?课堂上笔者从特殊到一般,诱导学生自我总结,最终得到了学生对“等角定理”的完美演绎,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证明等角定理也如此的顺理成章。 “从特殊到一般”、“空间问题平面化”等数学思想深入“生”心。 数学思想原本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和深奥的,但教师若能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慢慢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可能会事半功倍。

朱熹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若太拘泥于标准答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数学知识是系统的,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整合所学的知识。 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得到能力的培养,增加对数学质疑的可能。 教师需精选一些留有余地的题目,激励学生认真探索。 如进行“求曲线的方程”教学时,笔者选择了这么一道题:设圆C:(x-1)2+y2=1,过原点O作圆的任意弦,求所作弦的终点的轨迹方程。 经过学生的思考,笔者巡视后欣喜地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经学生黑板展示后,总结出了直接法、转移法、参数法,其实展示参数法的学生只解了一半,问题出在不知道如何通过消参得出最后的结果,但这也是利用参数法求曲线方程的关键之一。 不得不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经过努力探求,他们非但解决了怎样消参的问题,积极引导后,定义法也被发掘出来了,比较四种方法,学生也能明显地感觉到选取恰当的方法相当重要。 相比之下,教师细心周到的讲解看似非常透彻,实则未必真的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因此教师不必吝啬时间,也不必过早地作出批评或判断,留给学生自由和安全的空间,反而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荀子》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教师不要为了避免偏差而急于提示,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寻找解题的漏洞,不断地优化解题方法,只有经历复杂多变的艰辛过程,开出的智慧花朵才会更加绚烂。 课堂上教师可加入讨论,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共同参与,沉住气等待达成共识。

京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在演白娘子时因入戏太深,用力过猛,把毫无防备的负心郎许仙险些戳倒,眼看要砸场,下意识一扶,但这不符合剧情,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的同时又轻轻推了一下。 “一戳、一扶、一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白娘子爱恨交织的心路历程,也成就了经典。

小课堂,大舞台,学生似一个个精灵般真情流露,他们的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不可能完全依照“剧本”——教师的备课。 梅大师的逸事让我们深信,聚焦“生”态,抓住细节,尊重主题,融合数学文化,“人”和“文”相得益彰,随机应变,定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更完美。

猜你喜欢

三思动态生成数学文化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三思法”直击平衡问题核心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如何构建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