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重病在医学中应用
2013-04-29王士爽
王士爽
【摘要】 从脾胃学说出发,探索脾胃学说在危重病医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脾胃学说 危重病医学 应用
近年来,危重病医学发展很快,基础生命的支持,为很多疾病赢得了恢复的时间和可能。笔者试从祖国医学角度去理解、探索危重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要点,下面兹从脾胃学说出发,谈一些体会。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古人云:“安谷者昌,绝谷者亡。”喻嘉言谓“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扁鹊谓“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1]在危重病医学中,西医更注重外在病因的消除及基础生命的支持,如抗细菌,抗病毒,抑制免疫,维持水电平衡,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等。而中医更注重激发人体自身的潜能,而恢复自身的阴阳平衡。今天,在危重病管理中,提倡早日肠内营养,现代医学认为,肠内营养符合生理,有促使胃肠道功能恢复,维持消化液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保护肠粘膜屏障,防止细菌移位等作用[2],从祖国医学角度看,肠内营养在早日恢复脾胃功能,以复气血生化之源,具有重大意义。陈修园谓“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1]。然后“甘药调之”,却并非肠内营养如此简单,张仲景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是在桂枝汤倍芍药基础上化裁而出,不仅能益气健脾,急建中气,更能调和阴阳。故其重在激发脾胃功能,调整阴阳平衡,以复后天之本。据现代实验研究,黄芪建中汤可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3]。至金代,李东桓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补中益气汤,升发脾胃阳气,而屡起沉疴痼疾,值得借鉴。
二、脾胃产生宗气,资生元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之气,宗气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收的清气。二者结合,生成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并沿三焦下行,布散全身,功能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各种疾病,损伤脾胃,宗气生成、运行障碍,常致危候。近代名医张锡纯,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予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类似今天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4]。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赖后天之气不断资生,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见,增强脾胃功能,即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使疾病康复。
三、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危重病患者常有多脏器功能障碍,从祖国医学角度看,都是阴阳失衡,气机逆乱。如肺气失于肃泽,肝气不能升发,心火不能潜降,肾水不能上滋,脾气不升,胃浊不降。而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如《医学求是》谓“中气为升泽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朱丹溪谓“脾具坤静之体,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矣”。说明五脏之间具有升降作用,心肺属阳而必须下降,肝肾属阴而必须上升,而这种升降的枢纽在中焦脾胃,有了这种升降作用,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天地交泰)。
(《医碥》亦谓“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既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又能协调其他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促使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唐容川谓“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水火二脏皆系先天,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二脏全赖于脾”,[5]因此,在病情险恶,错综复杂之时,当求诸脾胃,急建中气,以复后天之本,以使气机升降复常,阴阳归于平衡,故扁鹊谓“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
四、脾主升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时,常出现消化不良,甚至完谷不化,这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清气不升之故,应予健脾助运之剂,佐以消食化滞之品。然亦有虽能消化,但肌肤不长,形体精神不充,亦为清阳不升之象。《内经》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盖凡耳目口鼻功能失调,肌肤不荣,形体失充,均可从脾主升清求之,大抵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之类。
五、胃主降浊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现代医学研究颇多,认为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同时也是最为脆弱的内脏器官,其屏障功能容易受到破坏,肠道内细菌、内毒素移位,形成肠源性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成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始动因素,于是运用了一些通腑泄浊的中药,主要是大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然而,胃浊不降与脾清不升常相因为病,清气不升则浊阴不降,当在温运脾阳的基础上,以泄胃浊,如《千金》温脾汤,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六、脾统血
危重病患者常有气随血脱,血不循经之险证,如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中多有虚证,祖国医学认为“脾统血”始于《难经》“主裹血,温五脏”。大致原因有二: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二、气为血之帅,对血液正常运行具有推动和固摄作用。《景岳全书·经脉类》谓“故凡见血脱等症,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发生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故日脾统血。”唐容川亦谓“可知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5]临床常以参芪、归脾汤之属,每获良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危重病领域的突破,很多疾病得到了救治,由于大多危重病人均不能进食,曾一度限制了中医汤药的使用,自肠内营养开展以来,中药汤剂在该领域使用日益增多,然大多侧重于用某些中药,解决一些局部症状,缺少系统的整体治疗,更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笔者多年研究,觉扁鹊所谓“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最得其要,即急建中气,以复后天之本,兹述其意,旨在抛砖引玉,当进一步加深研究。
参 考 文 献
[1]方药中.医学三字经浅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王春亭,王可富.现代重症抢救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万幸,刘倩娴,方询信等.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4):250.
[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唐宗海.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