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013-04-29曾林招
曾林招
摘 要:“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数值计算技能”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学阶段,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其教学时间占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计算教学;基础;习惯
一、创境激趣,诱发学习欲望
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因时因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是扎实开展计算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先决条件。
1.联系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原教材进行筛选、补充、整合,设计新的学习材料,把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寓数学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2.活用童谣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便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编制童谣,使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易学、易记。
二、基础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双基”教学理论认为:只要把基本的运算和基础的思考化为直觉,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条件反射,才能赢得时间去进行更高级的思维活动。
1.重视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1)明算理、懂算法
口算教学,应当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和巩固算法,并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能。
(2)变换练习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开展听算、口算卡片抢答、开火车、分组比赛、送信找朋友、口算接力等形式的口算练习,调动学生口算兴趣,增强训练效果。
(3)熟记数据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值,如1-20的平方数;2π、3π、…10π的积;和、积为整百、整千的数据,如,25×4=100,125×8=1000,65+35=100…;常见的分数、小数互化结果,等等。这些数据的熟记对于加快口算速度与正确率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2.加强估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1)寻找生活实例,增强估算意识
如:一年级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年龄,知道8比10少一些,比6大一些;通过排队报数,知道17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等等,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有关估算的题材,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
(2)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感悟内化,发展估算能力。如:凑整估算、口诀估算、位数估算、尾数估算、规律估算等等。让学生体会到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并非是无章可循。
3.优化算法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想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才重要。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提出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首先,出示小树图片:每行20棵,有3行,然后让学生说从图上获得的信息,而后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想出了:20+20+20=60;2×3×10=60;3×20=60;3+3+3+3+3+3+3+3+3+3+3+3+3+3+3+3+3+3+3+3=60。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在陈述中,自发地把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了最优的计算方法3×20=60,这样的课堂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想在碰撞中得到提升。
三、习惯养成,提供有效保障
好习惯受益终生,同样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1.认真审题
计算是一项“细活”,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
2.规范书写
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这样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
3.核对检验
一道题计算完了,要求学生仔细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弄错了没有,结果是否正确。并编成儿歌:认真观察是关键,数字符号莫看错,运算顺序要遵循,速算简算有条件,要想算的对又快,全面检查做判断。让好习惯入脑入心,为孩子计算保驾护航。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计算教学在注意创设情境、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