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2013-04-29陈晓虹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晋武帝李密艺术化

陈晓虹

大文豪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希望把美带进他的生活中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艺术美带进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吃透文本,语文教学艺术化之基

所谓的吃透文本,并不是一般简单意义上的学习生字词、划分层次、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中心,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虽然这是吃透文本的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必备条件,但仅止于此,并不等于“吃透”文本,仅仅只是“吃”。这种程度教学,于师于生无异于味同嚼蜡,长此以往,师者厌,生者倦。既然“吃”文本,就“吃透”。如何才是“吃透”呢?教师必须理解文本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清作者的行文逻辑,这些可以为教学时的顺利流畅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也才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少了刻意、少了生搬硬套,学生才会学得自然。这一关如同打通了求学者的七经八脉,全身通泰。如若不然,求学者看为师者抒情,就像无病呻吟、东施效颦,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自损威仪。

比如,《陈情表》中,晋武帝多次征召蜀汉旧臣李密入朝为官,可李密不想屈节仕晋,便以赡养祖母,恪尽孝道予以拒绝。文章第一段作者陈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第三段却陈述孝治天下的态度,似乎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无关,至此,多数人便无法理解李密的行文逻辑了。其实,结合一点哲学知识来理解就能化难为易了。哲学认为,人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而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第一段李密陈述了悲惨的身世,但此悲情打动的只是作为自然属性的晋武帝,所以,李密最多只是获得同情。但作为统治者、政治家角色的晋武帝天性猜忌,当然不会天真到因为同情李密就任由他置身民间成为自己的心头之患。所以,在文章的第三段,同样身为政客的、思维逻辑缜严的李密必须再从政治的角度,以理说服晋武帝。于是,他阐明:自己于民间赡养祖母是以积极的行动响应晋武帝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这种做法具有彰显国家精神的作用,可以在百姓中树立“热爱”西晋的典型榜样。这样,于情于理,于普通人身份和政治家身份的晋武帝才最终认同了李密的做法。借助哲学知识就使该文的行文思路清晰了,这才是从根本上吃透文本,教师上课时思维才会流畅自然,恰如“浑然天成”,也才具备使语文教学艺术化的基础。

二、合理联想,语文教学艺术化之翼

在吃透文本后,要立足文本,合理联想。合理想象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鉴赏文本,从而获得更透彻的认知。实际上,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化的程度如何,全看为师者的能否结合生活阅历合理联想,这直接决定了对文本的理解是否透彻,讲课是否生动、形象,教学能否艺术化。生活阅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间接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多被使用,是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泛的人文知识

教师一旦理解文本,马上就能触类旁通的联想到类似的知识,神游八极,旁征博引。打开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触摸知识的天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中写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此句清雅的愁怨就从“丁香”二字中幽幽的散发出来。而生活中丁香已少见,学生感触不深,结合古诗词,以诗解诗,以词解诗,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丁香的寓意。如,毛文锡《更漏子》“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通过这种诗文互证的方式,“丁香”寓意的愁怨和幽幽气质就散发开来。教师作为鉴赏者的深厚文学素养呼之而出,并且,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堂充满诗歌的灵动和诗文的典雅。

2.直接经验来自于教师的现实生活,可以说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俯拾即是

文学是生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把丰富、多彩、立体的生活平面化、文字化。最好能找到文本和学生心灵沟通的生活桥梁,引起精神共鸣,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就悄然成行了。

中国古代的送别诗中会用一些特殊的地名作为意象营造离别的氛围,诸如“霸陵”“南浦”……但这些地方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很大程度只是把这些离别的意象作为一个数理化中的公式强化记忆,理解永远止于肤浅、枯燥。但是,如果结合本地实情,找出文本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便很容易引起思想共鸣。譬如,曲靖的老百姓不约而同地把“南城门”作为离别之地,学生也不例外,个个都知道。其实,生活就是艺术的高度凝练,教师只要善于发掘、捕捉,并且结合文本,就可以使学生和文本实现零距离接触,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能够做到教学的艺术化。

三、内化外显,语文教学艺术化之形

吃透文本,合理联想只是内化文本的一个过程,内化的结果始终还是要外显,佛家偈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只有这样,才能赋抽象的艺术于真实的感官冲击,化无形于有形,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教学的艺术化才能获得实效。作为教师,必须将知识外化,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语文教学好比交响乐演奏,教师就是指挥家,优秀的指挥家善于协调、调动整个演奏氛围。语文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灵动的教学氛围。

1.要有激情,所谓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叩开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欣赏之根

比如,教授李白的《将进酒》。该诗诗情大起大落,节奏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才在教学时设计以诵读咏诗韵的环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为开篇的两组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像我们迎面扑来,前句言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势不可回,后句言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之悲,通过重读“天上”“奔流”“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李白诗歌豪放的气质中。

2.要有气势,做到先声夺人,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注入精、气、神

教师在教学时,开始上课的几分钟,教师的情绪以及教师调动学生情绪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艺术化生成具有奠基作用。如果教师抱病、带情绪上课,不仅落实教学常规过程都难,更遑论教学艺术化的生成。“万事开头难”,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传达出来,做到先声夺人,才能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注入精、气、神。

3.要有“形状”,以形夺人,才可使课堂教学艺术化具有实效性

有机结合肢体语言,配合文字语言教学,适时地化听觉教学为触觉教学,使语言教学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描写了一段纯正的中国式爱情故事,课文节选部分反复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生活在曲靖的学生不知道湘西的植物,也就自然不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了。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肢体动作,自编成“爱心虎耳草”,学生马上就明白“虎耳草”代表着爱情。这种方法使语文教学从视、听、触多方面全方位打开学生的接受感官,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语文成为视听的盛宴。

世界处处充满了美,只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就可以让教学艺术化,让教学具备艺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晋武帝李密艺术化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你来帮帮我
从平吴战争看晋武帝对异姓权臣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