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历史课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3-04-29周静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历史课魅力古诗词

周静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从教学语言、历史故事、乡土教育、诗词运用、教师魅力五个方面来解析历史课的魅力,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课;魅力;学习兴趣;语言;细节;乡土史;古诗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近年来,我们在教育改革中谈得最多的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他才自然而然地会认真听课、认真研究课本,使教师的每堂课都变成高效教学。

兴趣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其标志分别为好奇心,求知欲,中心兴趣。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阶段,其标志为好奇心。但它的特点是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它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定向活动。乐趣产生的标志就是求知欲,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是有快乐的情感体验。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它使得被动的学习成为主动的求知,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志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生不变,产生职业感。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致废寝忘食,专注地学习,它有助于学习创造性地进行。因此,兴趣持久稳定地发展,会使学习效能大大提高。

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历史课有本能的好奇心。历史本身就是充满魅力的,大到地球几十亿年的变化,小到几天里发生的实事,都是历史。人们对于未知的历史事件有一种本能的探究欲,对于熟知的历史人物又有本能的崇拜感。而这种探究欲和崇拜感在学生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喜欢将自己投身在历史场景之中,去和历史人物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经历不同的人生岁月,学习其中的历史智慧。现在社会上《百家讲坛》《考古中国》《档案》等一些节目,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正是说明历史的魅力之大。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到幸运。然而历史的魅力并不等于历史课的魅力,毋需讳言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并没有好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古板的叙述,让学生昏昏欲睡,考试分数的魅力远大于历史本身的魅力,学生由原来的兴致勃勃到索然无味,这种强烈的反差值得历史教师反思。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发展到乐趣甚至是志趣,从而形成学习行动—学习成就感—学习兴趣—学习行动的良性循环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魅力所在。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历史课的魅力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语言的魅力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心理学家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语言是纽带,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简洁、优美、流畅的语言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除了追求语言的优美也要讲求抑扬顿挫的语调,单一的语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听多了就感觉昏昏欲睡。一个教师讲课如果能做到声情并茂,那么他的声音就会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细节的魅力

历史的魅力体现在历史的引人入胜、生动鲜活之中。“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故事。因此,历史故事是历史的灵魂,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尽管历史是生动鲜活的,但是当它成为课本教材时,往往失去了原来的生动性。学生在面对高度浓缩的课本时,往往觉得与自己的认知有相当距离,不能形成历史感,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兴趣。

经过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历史课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淡化了历史事件的评价,加强了历史事件的故事性,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课中,旧教材注重战争的经过和结果,而新教材重点介绍了火烧圆明园,还引用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话,把英法两国称为两个强盗。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提起来了。

三、乡土的魅力

我们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由于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形成历史感。而乡土史是一种真正的“平民式”历史,是你我都可能成为其中主人公之一的历史。人亲、土亲的乡土史在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常熟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学生读身边的文、说身边的事、观身边的景、悟身边的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体现历史教学的渗透性、陶冶性,凸显历史教学鲜明的本土化、区域化。

比如:在讲到“文革”中对历史文物的破坏,就可以举例,我们常熟的文化工作者是如何保护住了翁同和故居里“彩衣堂”的牌匾。

四、诗词的魅力

历史学科独特的人文科学性质决定了它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中国有很多回味无穷、意境深远的诗词讲述着历史,同时还隐含了精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则生动展示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叱咤风云;学岳飞,不读《满江红》难明其赤诚报国之心;学谭嗣同,不吟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难显其视死如归的豪迈之气;毛泽东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体现了红军长征中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通过引入大量的诗词,历史课变得不再枯燥,学生兴味盎然,历史课的魅力得到展现。同时,诗歌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灵。

五、教师的魅力

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之间的纽带,是历史教学的载体。他的教学魅力、人格魅力往往在学生兴趣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据我国学者吕昌顺研究,学生喜欢的教师与其所教科目的喜爱程度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与其所教科目的不喜欢程度一致率达80%。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树立教师的威信、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首先要放下身段,放下姿态,改变以往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是“独裁者”“演讲者”,而应该是一位优秀的“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这里教师不妨做一回“学生”,他不仅得出正确的结论,也会出现常见错误,教授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技能;不妨当一回“参谋”,提供史料,提出一个甚至是几个解决方案,但并不代替学生做结论。更甚至可以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价值、意义,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这样,课堂上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没有了隔阂,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于表达,积极发言,才能教学相长。

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孟子说:“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总的来说,都具有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精神。对学问对学生都非常的真诚。古语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应当用自己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综上所述,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以上5点,再结合多种教学的手段,科学的教学环节,何愁学生不对历史课感兴趣,何愁每堂历史课不变成高效教育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历史课魅力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东方欲晓》的魅力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古诗词中的新年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铜都一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