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成年后的磨练:度“社会预科”

2013-04-29马骏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3年5期

摘要: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是“全托式”教育。这种教育轻视了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利于个体的人格成长。本文通过对“易子而教”到“补偿心理”的思考,分析日本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德育理念,以及思考美国社会、俄罗斯社会对青少年的磨炼方式,探索性地提出一种超前的理论设想:读“社会预科”,即上大学前自力谋生一年,其经历要收入个人档案。

关键词:全托式培养 自力谋生 社会预科

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性质,产生和决定了中国传统的育人理念,即“望子成龙”。由于科举制度的政治思想与重农轻商的经济思想,社会全体成员重视农耕与读书,自然派生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意识。历史不能苛求,这一主流思想意识是无可厚非的。

一、质疑中国特色的“全托式”人才培养旧理念

从国家富强层面上看:人才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全民综合素质问题凸显出来。从公民个體层面上看:“大锅饭”消失了,个人生存发展是一切根本的问题凸显。“望子成龙”思想愈加浓重。于是,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父母对于子女成长教育基本都是全身心投入。这种投入是呵护备至式的,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倾其全力提供最好的条件,“一条龙”式的服务。笔者称之为“全托式”的服务。

在高度竞争的时代,这个普遍高期望值的目标仍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我们所应当检讨的是:经过“全托式”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与适应高度竞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有无同义?这种从父母或家族成员的“羽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难道没有依赖惯性吗? 从走进幼儿园到走出大学校园的成长轨迹,难道不缺少点儿人生磨砺吗?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然而中国的父母和家族,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生活要安排好,人生也要安排好,目标给你设计好了,道路给你铺垫好了……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循规蹈矩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没有自由成长,更别谈社会突破了。这种情况实际上无形中轻视了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从对“易子而教”到“补偿心理”的思考

笔者以为,中国家庭的教育理念,应当兼及古今中外。应当向古人和前人学习,应当向国外施教理念看齐。

中国古代有“易子而教”的施教方法。所谓“君子之远其子”“君子之不教子”。简单说,就是A的孩子B来教育,B的孩子A来教育。这不失为一种朴素的富含哲理的科学方法,因为父辈与子辈从血缘与亲情关系中超脱出来,彼此只是一种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一种长者与幼者的关系。这样,施教者除了由于庄重承诺的责任心外,没有溺爱、娇惯、骄宠的成份;为了受教者的成长,尽量用严格的训条教化、调教他或她。而受教者由于没有了依赖、撒娇、任性的环境,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理和习惯增强了。用现代词汇讲,两个家庭取得了双赢。

值得提出的是,文化大革命使生产力发展出现了断层,使知识和人才出现了断层,但是同时造成了一个黑色幽默:它也使父母娇宠孩子传统习惯出现了断层。上山下乡运动,使千百万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到草原、山区、边疆“插队”,他们锤炼了意志,得到了磨练,获得了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反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的半强制性过程,不是也有着“易子而教”的意味吗?无数事实还证明,上山下乡的一代,不期然造就了一大批政治与经济的精英人士。从社会学角度看,“全托式”模式的产生,源自人们一种普遍的严重的“补偿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在现阶段中年父母与青年父母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补偿心理是心理素质的一种具体表现,父母因种种原因,使自己的人生出现偏差,于是就想在孩子身上找回这些偏差,这样就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补偿心理。而这种种不同的补偿心理恰恰是不健康的。”[1]而从人性方面讲,人们的补偿心理本来就有一定的惯性。

三、观察日本社会对青少年的德育理念与美国社会、俄罗斯社会对青少年的磨练方式

日本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理念是独特的。首先,日本的德育理念是独特的,日本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忠诚内核,成为教育传统 “ 知耻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 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2]同时,日本又吸收西方欧美文化的自由、民主、个性精神,摒弃了儒家文化中抹杀个性思想的落后部分,鼓励个性精神的存在和发展,造就思考、实践和创新的思想氛围与社会环境。这样,就把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巧妙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个人服从集体(集团),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集团)为前提。日本社会尤其重视儒家文化中的耻感文化( Shame Culture)精神,鼓励青少年知耻、自尊、自立、自强的做人原则。

同是观察表明,美国社会对青少年的磨炼方式是独特的。

美国的童子军创建于1910年,据统计至今已有几千个组织,会员几百万人。童子军的宗旨是:帮助青少年增长知识、掌握技能、锤炼性格和完善自我。使之成为有责任感、能自立的公民与未来的社会领导阶层。青少年就是通过童子军的经历接受初步的人生磨练与国防教育,为个人成长与将来国家选拔国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就是推行做义工。美国社会认为,“义工”是学生们品质实践的最好途径。义工精神作为一种育人理念,有着明确的社会功能。“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有意或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可,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3]年纪在14岁以上的美国公民中,有近50%的人参加过各种“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义工活动。

俄罗斯社会对青年的磨练方式相当独特。据《东方早报》,2006年8月1日,莫斯科市政府的官员庄严地将职务交接给几名大学生,由他们来履行职责管理社会生活一天。这些大学生是从莫斯科33所首都高校189名遴选出来的39名中的一部分。这些人,当然是对政府工作有过客观论证的评价及提出重要建设性建议的大学生。在“执政”的一天里,许多日常议案和重要议案都要他们处理和研究。在两台监视器下,他们的仪表、修养、耐力、判断力、意志力等经受着考验。这些优秀的青年,在这不寻常一天里历练成长,会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这些“它山之石”无疑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

四、成年后坚决“断乳”,试行高中毕业后自力谋生一年

观察目前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立法,两者是互相矛盾的。中国孩子一般高中三年级时就到了18周岁,法律界定为成年了,可是“成年人” 们的成年与独立只是理论与名义上的,从实际上没有真正“断乳”。如果要上大学和读研,绝大多数还要依靠父母和家族的付出。

参考日本、美国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和有关学者的观点,以及通过对中国社会现阶段父母普遍的“全托式”理念与补偿心理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改变中国家庭的教育模式与成长模式理念,改变中国孩子从家门到校门的成长经历,提倡试行高中毕业(成年)之后或者被某大学录取之后,坚决“断乳”,将他们“赶出”家门。在社会上独立磨炼一年,自力谋生,自我成长,增加历练,经风雨见世面,然后再进入高校读书。这种接受“社会教育”、经受“自我教育”的方式,可以称为读“社会预科”。

五、自力谋生一年的受益分析,经历要收入个人档案

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观念与倡议会受到不同家长们的质疑和反对。比如:为何要我们第一个去吃螃蟹?为何要我们第一个去吃“妖桃”?同时,也会招致无数已经成年的男孩与女孩的眼泪。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有关人性研究证明,人类向上的趋势不是个体努力的结果,而是在群体的压力下造成的。这种群体的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社会磨砺中获得的。该进入社会时就要进入社会,否则就是“延时发育”,很难对社会和生活的产生感恩意识,对自然和生命的缺乏敬畏观念,难于造就悲天悯人的情怀。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具备自立能力的青年,稍有挫折便容易产生失败情绪和叛逆情绪,当特定的外在条件一旦形成时,就容易划向放任自流的泥潭。

这个“社会预科”方式与理念的提出,将突破青年“草莓一代”“温室之花”“延时发育”成长状态,会有着如下的受益点:

(一)通过自力谋生,了解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接触社会不同的阶层,对什么是现实社会,什么是实际的人生,会从已有的书本知识产生一个本质的飞跃。从而对自己的未来生涯设计有了初步明晰的指向。

(二)通过独立磨练,会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意志、品德诸多方面的优点与缺点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也就是说,通过或成功或失败的历练,学着认清了自己,学着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经风雨见世面”,在独立生存中,会懂得并增强对父母、家庭和社会甚至他人以及大自然的感恩意识。

(四)增加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社会经验,会从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受到正面激励,从而增强了漫长人生道路上的免疫力和承受力。

(五)通过体力或智力劳动,能增强体能,强健体魄,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六)设计科学规范的“社会预科”个人档案页,作为进入就业岗位或进入大学时的德育鉴定考核依据。

诚然,当前社会情况复杂,治安状况严峻,但是国家、民族与个人往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因此提倡因噎废食、因溺废泳。

本文只是尝试一种超前的理论导向探索,是抛砖引玉的层面,这種“社会预科”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无组织的、失去控制的。它应当是科学的、安全的、健康的、有管理机构的社会整体工程。需要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教育部门、司法部门及科研机构的论证、决策与合作,以稳妥、试行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志玲. 家长的补偿心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0)

[2] 刘锡钧.论“ 耻” [J]. 道德与文明,2001(4)

[3] 李春宏,王杏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内涵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8(2)

作者简介:马骏,1981年11月,女,河北省唐山市,宁夏大学,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