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花丝的美丽与忧愁

2013-04-29林风

四川省情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安银丝花丝

林风

在本期非遗专题组稿结束之时,记者无意间走进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遗文化展厅的银花丝展台,“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这句歌词大概就是记者当时心情最好的形容。只见一名年轻女子正拿着镊子,将几毫米粗细的银丝折叠成弯弯曲曲的一个小块,慢慢填进桌上的银丝盘成的凤凰图样头部,那里有数十个待填充的小空间,每一个都需要将银丝经过几十次的折叠成为形状合适的小块填入,而凤凰的全身,这样的小空间还有很多很多。仅仅是个半成品,记者已经被其复杂度所折服,在参观了由银丝和珐琅彩共同组合的银花丝作品,更是惊叹于它的秀美端庄。而在看过了一些大师的作品后,记者情不自禁地在心内猛赞一声:“真不错!”

1700年的繁荣与兴衰

银花丝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也是成都市著名的传统特种手工艺。它以高纯度白银为原材料,造型别致,玲珑剔透,富丽堂皇的质地和严谨的构图,使得每一件银花丝产品都光泽迷人、气质高雅,与蜀绣、蜀锦和漆器共同组成了成都手工技艺的“四朵金花”。

成都金银器的制作源于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至汉代便出现了金银花丝制品。除宫廷享用外,并赐封疆大吏,有功之臣。在长沙马王堆,乃至蒙古诺音乌拉古墓中都曾发现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公官”戳印的成都造金银器。西汉时期出现了金银花丝首饰,称为“步摇”;唐朝时期金银花丝盛行,并流传民间;宋代是成都金银器生产的一个高峰时期,开始出现丝、片结合的技术。明清时期,成都的银花丝开始形成,并大量使用“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工艺,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至抗战时期则达到鼎盛。当时国民政府内迁,成都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达官商贵。金号、银楼大量涌现,华兴街、东大街、打金街、署袜街、鼓楼街一带均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生产大量银花丝产品。今南起文武路,北止楞伽庵街、通顺桥街交会处接白云寺街一段,其时银器、银丝手工作坊多汇聚于此,遂得名银丝街,至今尚在。但在抗战后,这一市场逐渐萧条冷落,成都的金银器制作陷入低迷的历史低谷。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川西分行开始招收部分金银器制作艺人,组建成立了国营成都金银饰品店,后更名成都金银制品厂和成都金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成都的商业繁华地带春熙路开业。在一批老艺人的带领下,成都的银花丝技艺又获得了新生,走上出口创汇的发展道路。

传承人的执着与付出

道安,是成都银花丝技艺传承与保护不得不提的一位女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已从事银花丝设计制作30余年。那缠绕着的银花丝,是她心中的美丽与忧愁。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四川的银花丝由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北京首饰进出口分公司负责向外出售,情况尚好。但随着1997年该公司改制,四川银花丝工艺失去了出口通道,同时因其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高昂价格而在国内市场上遇冷。

当时身为成都金银制品厂设计人员的道安心中焦虑,开始思考银花丝工艺品的改良方法——不再局限于摆件,从画品入手。1999年,她设计出了第一幅银花丝画——《一帆风顺》。不仅节省了用料,降低了成本,在画框内还可以防止银丝氧化。当时的领导并不看好这幅画的市场,然而不久以后这幅画被一名游客以几百元的价格买走,并随之带来一笔500件银花丝画的订单。更令人欣喜的是,2001年,道安首创出的银花丝工艺画,荣获国家专利。

被肯定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金银制品厂改制后,道安凑了5万元办起了作坊,开始针对四川旅游景点和历史故事创作作品,推出了大熊猫、脸谱、人物画等产品。发展至今,终成一家有模有样的“道安大师银花丝工作室。”

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她设计制作的纯银浮雕挂屏《三英战吕布》中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和首次用银丝创作的三国故事,让观者心生赞叹。这幅历时半年完成的作品随后被北京一家公司重金收购。

笔者在非遗学院参观银花丝制作教室时,看见大大小小的机器,分别用作拉丝、烤制、定型。一件银花丝作品的完成,首先要将银条拉成银丝,然后要通过手工绞合、穿丝碾压、锉等将银丝加工成不同的花丝。然后经过多次火上烘烤,再根据不同的图案量测量出不同的花丝需要,将花丝手工弯曲成型,填在设计轮廓内,再用喷枪焊接图案。这对技艺的要求十分高。在道安工作室里,如果说其他工艺可以由合作伙伴完成,那么焊接这一项只有道安可以完成。

这项工作,需要在无风的室内举着“焊吹筒”工作,哪怕温度再高,也不能开空调电扇,只怕影响焊接火焰的走向以引起火灾。在一次制作中,道安就被一千多度的火焰烧伤了脚。这是她家人永远难忘的一件伤心事。

但付出终有回报。如今许多人都去道安的工作室专程定购银器。泰国公主订购“杜甫草堂”银器,上海世博会期间有公司邀请工作室将吉祥物“海宝”的形象制作为银花丝系列挂件,成为独特的展品并销售,备受喜爱。

未来的路

《龙架薰球》、《凤架薰球》、《莲顶花薰》、《锦鸡芙蓉盘》及《国宝熊猫》等是成都银花丝的代表作。近年来,一些巨幅作品,如直径达105厘米的银丝大挂盘、金丝烧兰《大龙舟》等,都堪称银花丝技艺史上空前的作品,并且多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奖。产品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前景看似很美好,但道安却有焦虑,钻片、烧兰、垒丝、无胎成型等4项技艺正在失传。她不知道等她年纪大了后,还有没有人可以继承这几项技艺。而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协会秘书长邓启涛也很担心:“北京银丝画已经衰败,‘成都派也举步维艰。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能完成全过程制作的只剩她(道安)一个人了。”

四川工艺美术大师、金银花丝技艺继承人刘涛则感叹,“这几年,有经验的老艺人相继退休了。要培养出一名银丝工艺技术工人,需花费两三年时间才能掌握基本技艺,独立完成则需要五、六年。”她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还有一些伤疤错落其间。“我们还要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银丝花传统工艺更好地发展下去。”

而从1971年就开始从事银花丝制作的非遗学院客座教授刘永清在面对这样一个困境时则谈到:“在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日本做得比较好。他们也曾面临着工业发达后手工业面临失传的困境。但他们将手工技艺采取家族化的方式发展,给予税收补贴和资金支持,以子承父业的方式来传承。不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考虑。我们可以考虑家族化发展,也可以考虑工作室、合作社甚至是工业化的方式。只要大家有需求,就可以向前发展。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宣传、理解。有了理解,就有了应用,也就等于是在扶持了。”

诚然,银花丝技艺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推动。作为四川特有的传统手工艺,银花丝是一代代艺人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是一种优秀并值得传承的艺术形式。目前,道安的女儿正在帮着母亲打理银花丝产品的销售事宜,她曾给母亲写过一张贺卡:“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梦想,让我们携手开拓成都的银花丝技艺新天地。”

笔者希望,有着这样单纯而伟大梦想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理解它、热爱它、支持它的人。银花丝在这里,你在哪里?

猜你喜欢

道安银丝花丝
花丝镶嵌 精密如发的非遗绝技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增密对玉米花丝受精结实能力及衰老进程的影响
近十年道安研究综述(2008-2018)
春天的雨
道安的翻译思想及其在佛教史的历史地位
道安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道安,让僧人们有了自己的姓
道安高速公路建设期能耗排放统计监测与分析
银丝飘飘人年轻
—— 陕西榆林清涧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