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中体验式细读初探

2013-04-29茹爱萍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年5期
关键词:联想认知体验

茹爱萍

【摘 要】体验式细读,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细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能够让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细读和体验二者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体验;认知;审美;道德;联想

要想把语文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怎样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体验式细读的特点

(一)体验式细读内容丰富。体验式细读总体上主要包括认知体验、审美体验和道德体验。

1.认知体验:任何体验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单元,往往是多种体验共同交织在一起,如果认知的成分占有主体地位,我们就称这样的体验为认知体验,比如理解句段和篇章的意思,揣摩文句的含义,其心理活动主要是认知,其中也有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就是认知体验。

2.审美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对美的体验为主体,比如运用联想、想象、移情的方法学习课文,体验自然美、人性美、文化美、这些都属于审美体验。

3.道德体验:偏重于对自然、社会、个体的价值判断,这是的体验就是道德体验。比如,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体验诚实的价值;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体验热爱祖国、抵抗侵略的情感,就是情感体验。

(二)体验式细读过程的完整性。从体验的过程来看体验包括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直接体验是前导,认同体验是关键,反思体验是概括和补充。

二、体验式细读的方法

体验式细读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认为比较实用的主要有词句细读、整体细读、质疑细读和比较细读。

(一)在词句中的细读体验。词句细读是,可引导学生细细推敲、品味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思。比如,《雾》这篇阅读材料中的“雾是个淘气的孩子。”教学中要紧扣淘气这个词,找出作者说雾淘气的理由。一步步深入思考,总结出雾的特点。从而把握全文的整体脉络。

(二)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和体验文章的内涵。整体细读法在写人和抒情文章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比本领》一文中,梅花鹿和金丝猴起初由互不服气到最后的相互合作前后联系贯穿全文,其合作的意义和好处也一步步的显现了出来。像这样的文章就要求学生进行整体细读,在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预先设置几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课文的真正内涵。

(三)在细读的过程中应用质疑。质疑是一种学习的精神,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古语有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很多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多埋有伏笔,有的初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但其实不然。这就需要学生睁大眼睛在质疑中细读。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门常常发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在想什么”,周恩来在想什么呢?我们好象也不知道,这为文章和读者留下了空白,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租界回来之后周恩来想些什么呢?是一下子就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然后到课文中去找依据,推测他回想些什么?是一下子就想到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还是他在租界看到了什么,促使他产生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他可能看到了中国人生活在租界所受到的种种压迫;从在场的民众的敢怒不敢言,可能体会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后才会突破禁锢的思想枷锁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

(四)在细读的过程中应用比较。在多个主体或情节交织的文章中,一个主题和另一个主体对同一事件的对待态度;一个主题和另一个主体对同一事件的处理方法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巧妙地应用对比进行阅读。比如,《特殊的考试》一文中,小熊、小猴、小狐狸以及小白兔去应聘“小卫生员节目主持人”,他们在同样的地点与到了同样的问题,各自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最后又做了什么样的处理。把他们的这些心理活动和具体的表现罗列出来,进行比较就会很容易的找出为什么小白兔被录取了的结果。从而进行更好的情感教育,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三、体验式细读的原则

(一)选择文本的适合性原则

适宜体验式细读的文本,一般是叙事作品。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任务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虚实性作品了解事件大概,简单描述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中细节出的生动描写的用意和对文章情感基调的影响”。

(二)文本解读的价值导向原则

文本解读的价值导向,有“意义复原”和“意义生成”等。

“意义复原”,指的是文本的意义存在于文本自身的结构化整体中,是由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包括语言的表面含义以及语言背后所蕴涵着的作者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两个方面。这种意义完全独立与作者理解而存在,要用细读的方法去客观地领会。

“意义生成”,认为理解的目的不是要去把握作品自身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因为不存在不依赖于作者的“作品自身的意义”。读者要用体验的方式、方法,和作者一起生成文本的意义。

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意义复原”和“意义生成”的适度原则,及遵循文本,体会文本含着的意思,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文本,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三)学生主体与文本课题的融合原则

学生是细读的主体,文本是细读的客体。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到文本,生成文本的意义;又要严格遵循文本,尊重作者的真实写做意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都需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解读,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在指导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全方位的阅读,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博士论文库,20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2).

[3]鲁忠义.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

[4]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猜你喜欢

联想认知体验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