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碧水源:“膜”动精彩

2013-04-29刘俊

科技潮 2013年5期
关键词:吴强膜技术水源

刘俊

2013年,北京市科委、发改委等委办局联合启动了海水淡化工程,以填补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不了的北京需水缺口。于此同时,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北京碧水源公司厂房区内,一条新建的生产线即将投入生产,旁边还预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这是我们新投产的海水淡化膜生产线,目前只有一条。”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强对记者说,“剩下的地方是预留给未来扩大生产用的。”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开发、应用的高科技环保企业,碧水源目前主要采用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以下简称“膜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建造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专业污水处理公司,因为攻克了污水处理的“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造和膜工艺应用”三大国际技术难题,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上述3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企业之一。

逼出来的自主创新

在北京东北郊区温榆河畔的一家污水处理厂内,工人们正在通过微滤膜技术净化污水。这种微滤膜表面布满小孔,每个孔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500。这些孔不是机械化打眼,而是膜材料制造过程中通过分子置换形成的。这家工厂每天能处理20万吨污水。净化后形成的再生水,从这里流向北京城区、农田、工厂。这只是北京碧水源公司采用先进的MBR技术为客户一揽子提供建造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完成的众多工程之一。

“用于污水净化的膜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几种,微滤膜处理后的水能达到地表水的一级A,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低污染的工业废水;超滤膜的用途一是自来水的饮用水,二是农村超标地下水超标处理达到饮用水;纳滤膜和反渗透膜,这两个用在净水、直接饮用水,能把所有杂质都去掉,只剩下水和少量低钾的盐,经过反渗透处理的水可直接饮用。”说起膜技术来吴强可谓是如数家珍,“碧水源就是用先进的膜技术建造污水处理工程,‘膜、水两个字就能概括碧水源的本质。”

不过,如今在膜技术研发生产方面占据国内领先地位的碧水源,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自主研发的计划。2001年,碧水源在北京成立,之后的好几年时间内只是一个单纯的工程公司,主要承接再生水和饮用水处理工程,使用的方法是区别于传统方法的膜工艺应用技术,而所采用的膜产品则全部来自进口,这也是当时行业内的普遍状态。

“在合作的过程中遇见很多问题,比如用三菱的产品,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对方第一二次会很快过来解决,第三次可能就说需要安排时间了,四五次之后就不爱理你了;另外,对方往往还要求我们提前一年提供订单估量,并且提前预交50%预定金,作为工程公司,我们真的很难估算下一年会接到多少工程。”吴强对记者说,这种种情况让公司的决策层认识到,想要公司顺利地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

2005年,碧水源开始成立自己的技术部门。一开始,他们想从国外企业哪里购买技术,被拒绝了,然后又和对方商量是否可以进行技术合作,再次碰壁。于是,即使知道可能面对很大的风险,也只能自己进行技术研制。

“肯定会有很大风险。一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一套设备基本上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二是要组建技术团队,不管是从国外引进还是国内招;三是市场,有技术有人有产品了,你要看市场需求,还要和别的产品竞争。这些都是要权衡的,也许我们不做,可能也有别的公司做,但也可能没有公司做,不自主创新就永远也改变不了市场被外国公司垄断的现状。”吴强想了想,笑着说,“我们也有优势,那就是所有进口膜我们都用过,所以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

就这样,碧水源半被迫式地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2008年,碧水源研发出第一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技术,不仅改变了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原来的技术基础,并借助资本的力量加快产业化步伐,创造了碧水源模式。

“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逐渐减少三菱的订单,到2010年就全部使用自己的产品了。”吴强还记得,当三菱公司发现因为订单大户碧水源的退出使得订单减少了40%后,就主动找了过来,想要进行技术合作。“我们一开始也不想理他们的,后来考虑,他们的技术制作工艺毕竟还是更先进些,管理也严谨,可以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研发、产品性能,而且合资还能少一个竞争对手,于是在无锡合作成立了一个公司。”吴强很骄傲地强调“你比他厉害他就服你”。

如今,碧水源已经建立了300多人的研发中心,公司也从单纯的工程公司成长为集研发、生产和应用的全方位集团企业。

市场与技术的盛宴

“多年来,污水处理成本过高阻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因为核心部件微滤膜需要进口。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微滤膜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处理一吨污水的成本只要7毛钱。”吴强说。

2008年,碧水源第一代膜技术的出现将膜产品的市场单价从800~1200元,降到了600元左右,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膜技术的改进,目前已经不到300元。

2011年,中国水网做了一个统计,自从碧水源的膜产品出来并且质量越来越好之后,光是进口膜这块每年就为国家节约了上千亿元资金。

“我们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会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膜成本是由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组成的。要让人家买得起也用得起。我们针对这个情况,做产品优化,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优化人力、材料配置,一代一代地改。”

2004年,北京市就解决缺水问题提出了两个方案,南水北调和海水淡化。然而,当时海水淡化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技术不成熟,依赖于国外技术;第二个就是成本高。所以就放弃了。当时的碧水源也是属于想品尝这块“蛋糕”,但不得不放弃的企业的一员。

“海水淡化的困难主要在于要把合格的膜做出来。海水淡化膜的适用范围受水的温度、湿度、不同的杂质等等一系列条件影响,即使你将美国、德国、日本技术原封不动拿过来,也不一定能做出合格的膜,因为一个产品的配方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所以需要大量实验调节。”吴强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大量的资金投入,和3~5年的研发周期也是国内研发企业退缩的原因。“但是我们必须得上,我们面对的是美国GE这样的大企业,我们要赶上超过就必须花很大的气力。”

2010年,碧水源启动海水淡化膜生产项目,投入近1亿元的资金,用于厂房建设、设备引进、研发队伍建设。经过对原材料的成分、纯度和配方的多次改变,一步一步测试、试验,无数次的小试、中试、动态实验,无数次失败、反复,碧水源终于做出了适合北京周边地区的合格的海水淡化膜,能投产了。

2013年8月,碧水源的海水谈化防渗透膜将大规模投产。设计一期规模是年产量200万平米,直径8英寸,长40英寸,这样的规格,相当于可以产出5万支膜原件,一年的海水处理量能达到上千万吨。

“这个份额在市场能占多少份额不好说,现在的目标是先完成之前说的年产量和处理水量,光这个目标就能创造1.9亿~2亿元利税。”吴强说。

科技支撑给碧水源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碧水源201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一倍多,同比利润增长超过30%。当然,要在新兴产业上保持优势就要“拼技术”,也就是保持研发优势。碧水源公司共有员工1200人,其中研发团队有300多人,公司每年销售额的4%~5%都用作研发。

“不同的水处理需要用到不同的膜技术,也就有不同的工艺要求。”吴强介绍说,光是一个反渗透膜就有很多种,可以分别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处理、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以及自来水的净化。

“有一种代衬膜,全世界只有3家公司能做,一个是美国的GE、一个是日本的三菱,另外一个就是北京碧水源。”

随着技术成熟,碧水源已经在京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膜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从农村向城市突破

迄今为止,碧水源已经有了20多家区域性合资公司,从一家地区性企业成长为该领域全国最大的企业,区域扩张之路可以说是走得风生水起。不过,作为一家从工程起家的企业,如何让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得到市场的认可,碧水源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

“我们一开始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在吴强的回忆里,即使碧水源那个时候已经占据了国内水处理工程公司的第一把交椅,可是要让甲方同意放弃进口膜,而选用自己的产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唯一的办法是先免费做工程,对方满意后再收费用,自己承担全部的风险。

“而且要苦口婆心地解释,让对方同意使用我们的技术。那时候我们主要做的是‘小型智能型污水处理装置,主要是用在农村,当时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所以我们从远郊县着手,密云、延庆、顺义一路做过来,然后再进五环。”

第一个工程在密云,效果很好,既能满足对方要求,也节省了成本,碧水源拥有了自己产品的示范工程。紧接着,2006年,他们就拿到了密云污水处理厂项目,水处理规模达到4.5万吨/天,在这之前,他们做的最大的项目是1万吨/天,这也是当时行业内全国最大的项目。

“这个项目是里程碑式的,合同签了,但是没有给太多钱。做完后一通水,效果非常好。不过这个时候的膜材料还是进口的,但是工程技术已经是我们自己的了。”吴强说,也是从这个项目开始,他们的技术和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了,“现在里面的膜丝都换成碧水源的膜丝了,这样运行成本也降低了,这个项目之后,北京90%以上这样的项目使用的膜都是用碧水源的产品了。我们从研制、生产到应用都是市场上最大的公司。”

“不过,目前全国范围内,采用膜技术处理的水量所占份额还是非常低的,基本上只到10%左右。”吴强承认,因为传统方法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要人们在10几年的时间里完全改变传统模式,采用新模式,很困难。另外,目前国家只有传统方法的工程标准,膜技术的标准之前只有企业的,这两年才有行业的,这也使得大部分科研院所承担的工程放弃使用膜处理技术。

与传统的生物反应、沉淀,再排水的工程相比,膜方法的过程是生物反应,然后通过膜丝中间的中空抽吸,直接过滤,减少了沉淀池。

“不管多少水都能保证出水水质,还省了地方;传统污泥含水量高,我们排泥量还减少了一半,现在污泥处理被叫做二次污染,国家也是有限制的。传统处理一吨污水需要2万,现在只要1万,那如果你把量放大到100万吨甚至更多呢。”吴强相信随着技术和标准的完善,膜技术将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我们发展的空间很大,使用膜技术在水处理行业已经连续两年增长达到13%~16%。”

2010年4月,碧水源在创业板上市,迎来了自己的大发展时期。

2011年,碧水源的年产量是400万平方米,而市场上其他企业和进口产品加起来才200万平方米。“处理水量300万吨/天,其他公司用这个膜才100多万吨。所以我们是这个行业内的龙头老大。营业量占到北京地区90%、全国65%以上。”

2012年,碧水源的营业额超过22亿元。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在过去的各地水务市场上,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由政府融资,基本上是个“半封闭市场”。创业板上市后,拥有了充足资本做后盾的碧水源,便带着“资金和技术”采用和各地政府参股成立水务联营、合营企业的商业模式进入当地市场,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当地水务市场。

“很多水务企业在各地的跑马圈地,与当地的供排水企业是竞争关系。碧水源以服务为目的,与当地企业和政府投资平台不存在竞争,而是合作与共赢,以膜应用为核心,帮助合作者实现更安全、更好的水环境效果,同时带动当地环保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也保证了碧水源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增长。”在吴强的眼里,碧水源这种业务模式,堪称创业板公司技术和资本完美结合的标本,与其他企业的区域拓展很不一样。

独特的区域合作模式,有力地带动了其业务的快速发展,也获得了行业人士和投资者的广泛看好,很多投行及证券公司对其发展看好,并高值期待。自从上市以来,碧水源一直保持在创业板的领先地位,目前市值超过200亿元,雄踞创业板首位。

这些成绩给了碧水源更足的信心和决心,借助内功基础,碧水源将加快区域发展,2013年后,将在更多的区域建立合作公司,实现每个省份有一家合作公司,争取做到全国全覆盖。

猜你喜欢

吴强膜技术水源
保护水源
赢创全新膜技术有望降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
天津市华宇膜技术有限公司
南水源头清如许
浅谈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从机构远离看AGM和EFB
寻找水源
组合膜技术在分离中药有效成分中的应用
211282 Comparison of long-term graft patency of onpump versus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欧元危机与欧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