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有效活动 提高学习效益

2013-04-29林燕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情境语言英语

林燕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英语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课堂中的活动精彩纷呈: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如林的小手、热闹的合作……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应清晰地看到这些课改浪潮下的朵朵浪花瞬间即逝:课堂变得热闹了,英语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性变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与英语这一学科不和谐的现象,没有关注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在看似精彩的活动却流失了教学最宝贵的东西——有效,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有效参与。什么是有效参与呢?笔者以为:学生在真实、趣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并习得语言;学生在参与中拓展思维空间,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交际中积极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课堂教学中,我带着这样的追问,笔者开始了反思和实践。

一、有效激活原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曾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对于句型“How are you , Fine, thank you”的训练,很多老师会通过chant、开火车读的形式(没有情境)操练,教师如果问“How are you”,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可有一位老师在经过厕所时,一学生不小心撞了过来,并摔倒在地,教师马上问:How are you ?学生其实已经撞得很痛,可是这位学生的答案:Fine , thank you.教师又问了一句,学生还是这句答案。笑过之后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没有明白这句对话的真正含义。教师的“How are you”犹如巴甫洛夫手中的铃声,铃声一摇,学生马上像小狗一样,产生反应,而对于语言的本身(那块肉)已没有印象。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语境就如巴甫洛夫手中的那块肉,而不是那个铃。因为语境的成功创设能使学生快乐参与活动,能使语言易于被理解,能使语言被体验。

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杜威则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什么是生活,学生身边真正接触过的事物才是适合学生的生活。对于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情境,学生能够会很积极、很自信地投入其中,并享受其中。

案例1:How many more?

背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数字类单词以及句型How many more? Which group has more? 纯粹的单词认读教学往往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影响学习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这位老师设置了真实自然的情境,使课堂趣味横生。

老师一上课就选出11位同学,并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5人,一组6人,宣布两队将进行拔河比赛。学生们可高兴了!

T:Today, lets play a game called “tug-of-war(拔河)”.This is Group 1(5个人的一组).Thats group 2 (6个人的一组)

孩子们一开始非常兴奋,特别是被选上来的那几个,但是不一会儿就听到了第一组学生的声音:No, 不公平。“Why, whats the matter?”老师装作不知道。

“There are six people in group 2. And we have five.”第一组学生嚷道。

“Lets count. One, two…Yes , five. One two…Yes , six. So Group 2 has more children.”老师和学生一起“数”完后发现了问题。

T:I am sorry. Group 2 has more. But how many more?

Ss: One.

T: One more(引出本课教学内容)Lets ask one more student to join Group 2.

老师故意把请上来的学生放在第2组。学生马上就发现了错误,老师接着问:Which group has more?”并板书本句。

Ss: Group 2 has more.

T: How many more?

Ss: Two more.

这时,教师又请了两位小朋友加入第1小组。

T: There seems no problem now. Is that OK?

Ss: Yes.

T: Ok, lets begin our game. One two, start.

拔河的规则都是孩子熟悉的,教师故意让两组人数不等,一下子就引出哪一组人多哪一组人少的问题,非常自然引出句子Which group has more?巧妙地导入了学习和操练的内容,接着又故意出错,使学生重复使用句子How many more?该教师巧妙的设计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真好!”

二、关注语言:有效设计活动,让学生实质参与

又有这样一则小插曲:在教学“ What time is it? ”时,教师搭设了这样一个框架:

本是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支点,但接下去的一幕让大家哭笑不得,两位学生(一男一女)做了这样的对话:

教师评价:Ok ,right.马上进入下一组同学练习。笑过之后我们又该反思:上课教师和学生们都未进入语言传递的意义。这样的笑话不能再发生,所以在设计活动时,我们要关注语言,真正让学生实质参与。

1.活动设计指向语言,还语言教学原貌

教语言最终的目标是学会和运用。教师设计的各项活动的目的是英语语言。曾有人这样说语言文字是教学手段中的“大夫人”,多媒体等其他永远是“小妾”,不能登堂入室,否则英语就失去其意义。因此,切不可只图热闹而失去活动的实际意义,各项活动一定要指向语言。

案例2:比较级

在引出新知时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呈现,让学生自己说出“longer/shorter, smaller/bigger, heavier.在巩固阶段,教师对黑板上的图画稍作改动,变成了两只活泼可爱的猪。

T: There are 2 pigs, one named Shooby, one named Dooby.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Sooby and Dooby, using the sentence“…Is ___er than …”

Ss:(Pair work)Shooby is …er than Dooby. Dooby is …er than Shooby.并由此引入教师自编的一个故事”Shooby and Dooby”。让学生读文字,在阅读中完成阅读任务。同时教师最后一个问题Who is smarter?使学生对故事产生阅读的愿望。

课到此,如果画上句号,也不为过,可夏老师又设置了一个环节:A better tomorrow.

T draws a picture of a boy in the class, then draws another picture of the same boy, but in 2019.

T: Doctor Tom is ___than Boy Tom.

(A) Ss compare the Doctor Tom and Boy Tom

(B) Group work: Ss choose one of their classmates, draw the pictures and compare him \her with the future one.学生兴致勃勃,语言的输入流畅自然。

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为语言服务的,教师用最简单的资源——简笔画引导学生输入语言,输出语言。没有复杂的课件,没有喧宾夺主,没有画蛇添足,学生的思维在夏老师的勾勒下不断运转,学生乐于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工具。关注语言本身,我们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英语活动不管从形式到目标都彰显出、闪现出英语的特质,如何让学生从“吸纳”到“倾吐”真正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使英语课堂洋溢着“英语味儿”。这份思考是一次远行,一份付出,一种积累。

猜你喜欢

情境语言英语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护患情境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