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赴大陆投资概况及其阶段特征研究
2013-04-29潘连乡何荣友万丽云
潘连乡 何荣友 万丽云
摘要:台商赴大陆投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学上追逐最大化利润的必然性。本文在对台商赴大陆投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阶段划分及其每个阶段的阶段特征进行概述,以期对两岸经济合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台商 投资阶段 特征
前言
台商赴大陆投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学上追逐最大化利润的必然性。 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历史和现状如何?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哪一些特征?本文主要从上述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两岸经济合作提供借鉴。
一、台商赴大陆投资概况
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开始于1983年,但在1987年之前,投资多以小规模形式进行,且投资主体小,投资型态单一,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才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投资。进入1990年后,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迅速发展,进入了一波接一波的投资热潮阶段,这主要得益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合法化和大陆的全方位开放。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4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3935个,实际利用台资528.1亿美元,占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的4.8%,投资额仅次于港资,居外来投资份额的第二位。多年来,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收益显著,在为大陆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获得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克服了岛内生产成本过高、产业竞争压力升高等诸多问题,实现了两地双赢的共效。
表1-1 历年台商投资中国大陆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数据源: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
二、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目前国内诸位学者對台商到大陆投资的阶段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划分,但由于划分的角度、研究的时间等有所不同,因此划分的时间界限未能达成一致。本书主要整理了1989年至2010年台湾大陆投资的相关资料(见表1-1),根据时间序列所表现的周期性,将台商大陆投资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就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投资初期增长阶段
1、阶段划分(1989—1993年)
通过表1-1我们可以看到,在1989年到1993年这五年内,台商投资大陆的项目个数和实际投资金额都是逐年增长的,且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1992年的增长幅度提升为最大,实际投资项目个数同比增长270.6%,实际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25.5%。这与92年台湾地区及大陆地区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
1992年台湾有管部门以正面表列形式准许部分制造业产品项目到内地投资,从而首次使台商赴内地投资合法化;大陆方面1992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到了1993年,这一阶段的台商投资达到了顶峰,10948个实际台商投资31.4亿美元。
受地理位置和语言、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这一阶段的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闽粤两省是投资热点。投资运作方式主要是台湾接单、内地加工、香港转口、海外销售,产品外销比例比较高。
2、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的台商投资,政府“政策导向型”的特征明显,受到了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到内地探亲的影响以及1988年大陆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的政策鼓励。这些措施的出台,为台商投资大陆提供了许多的优惠和便利,大大刺激了台商投资大陆的增长率。
同时这一阶段,台商投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资源寻求型”,受岛内劳动力短缺、土地价格上升、市场狭小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影响,以此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这一阶段的台商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含量较低,包括纺织、服装、制鞋等手工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多以中小型的形式开展,其规模小,合同期限短,多为3-5年。(季崇威 1996)
(二)投资平稳发展阶段
1、阶段划分(1994—1999年)
观察表1-1,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投资项目个数增长率和实际投资金额增长率基本上都处于负增长状态,但是实际投资金额除了1999年以外,其他年份每年仍然维持在30亿美元左右,保持了平稳发展的状态。这一阶段的投资状态主要是受台湾当局政策和大陆投资环境改变的双重影响。
首先是,这一阶段两岸关系紧张,台湾方面为防止台商对大陆投资过剩而产生岛内产业的空洞化,试图对台商投资大陆进行降温。1996年,台湾当局实施“戒急用忍”政策,以及经济主管部门在1997年实施大陆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准则,使得台商对大陆投资平均规模逐年下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最终于1999年达到台商投资的最低点26亿美元。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当局的降温政策并未能阻隔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情,这主要是受大陆发展市场经济,投资环境改善的影响。1994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陆进入改革开放的高潮期,消费需求和市场潜力巨大,而这一时期的台商投资特征呈现“市场寻求型”,不再单纯地追求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大陆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与东南亚、日韩不明朗的经济形式形成鲜明对比,这对寻求市场导向的台商来说是一重要的选择因素。
2、阶段特征
在这一时期,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产业特征主要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仍在继续的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投资中国大陆,并逐渐成为投资的重点,例如机电、化工、钢铁和橡胶产业;以娱乐、商业、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投资也开始增长。生产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加工装配制造,逐步向车辆、机械、化工、精密机床等方向发展,投资规模较上一阶段有扩大的趋势(我的理解:投资项目个数减少但投资金额仍保持在30亿左右)。投资经营方式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以合资经营为主。受长三角发达的物流体系和强大的市场辐射能力的吸引,台商投资的区域开始由南向北推进,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共同成为了台商投资热点。
(三)投资调整阶段
1、阶段划分(2000年—2010年)
由表1-1可见,这一阶段的台商投资呈现起伏波动状态,其中2000年至2002年为复苏期;2003年至2008年台商投资略显回落;2009年和2010年又呈现出上升趋势。
2、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台商对大路投资仍然是“市场寻求型”,但带有“全球战略型”的特征,投资的起伏波动主要是受两地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呈现出台商投资趋向理性化。在2000年至2002年这三年中,与上一阶段的负增长相比,这一时期的台商投资无论是投资项目个数还是投资金额都呈现出缓增的趋势,其中2002年的实际投资金额为39.7亿美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影响这一时期台商大陆投资的一个重大因素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別于2001年和2002年加入了WTO组织。另外,台湾当局“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对台商投资大陆的限制也有所放宽。以此为契机,大陆的无限商机吸引了台湾对内地新一轮的火热投资。2003年至2008年,受大陆《劳动合同法》出台、人民币升值以及台湾岛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台商投资大陆的项目个数和实际投资金额都有所回落。截至2008年,项目个数为2360个,基本回落至2000年的水平。
2009年以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阶段,特别是2010年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的签署更是为台商投资大陆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一时期的台商大陆投资呈现小幅上扬的趋势。
这一阶段的台商投资从单纯的生产模式转向了研发和生产并举的模式,产业分布上也更趋于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产业等都逐步投资大陆。投资模式也由过去的“三来一补”的外销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大陆内销市场为主。投资区域继续由南往北推进,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京津环渤海地区成为又一新的投资热点。另外,受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吸引了一部分台商的投资。
三、结论
台商赴大陆投资,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89—1993年投资初期增长阶段、1994—1999年的投资平稳发展阶段和2000年—2010年的投资调整阶段。在第一阶段,政策导向型特征明显,而第二阶段则资源寻求型特点突出,第三阶段则带有全球战略型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1]郑竹园著.台湾模式与大陆现代化.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8
[2]郑竹园著.台湾模式与大陆现代化.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9
[3]王凤生,陈思慎.经济学-生活世界之读解.台中市:沧海书局,2006
[4]陈德升主编.经济全球化与台商大陆投资策略、布局与比较.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11
作者简介:1、潘连乡/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博士,副教授。2、何荣友/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讲师。3、万丽云/广西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