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需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态
2013-04-29周鸿祎
周鸿祎
编者按
为了弘扬在“科技北京”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创业企业家精神,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使北京成为鼓励创
新、培育创业的沃土,本刊特开辟“创业人语”专栏,欢迎在北京创业,并取得成功的人士,撰写个人或者团队在创
业历程中的感悟,与读者共享。
我想首先讲一下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我个人比较反对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如果有人把创业定义成注册一个公司,你当CEO,你女朋友当CFO,再找个同学当CTO,公司不大什么都有,就想过把瘾,我认为这种创业更多是为创业而创业,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形式。我的理解是,你希望去追求干成一件事情,希望能够创造出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如果你怀着这样一种创业的心态,我觉得你更适合创业。创业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心态。
最近几年,我们投资了很多公司。我发现很多创业者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大企业打工;二是从企业出来创业。
在打工阶段,你要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学习,这样你才能真正提高创业能力。如果只想着去微软、去苹果,去大的外企和国企,你很难达到目的。我们看看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的掌门人和所谓外企高管,有没有出来单身创业成功的例子?基本上举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当他们到外企后,企业本身已经创业成功了,进入到稳定的状态,这时候企业需要是一颗螺丝钉,你不需要创造力,你更多的是执行企业总部定好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你所依赖的平台不是你建立的,你所拥有的很多资源都是前面人给你搭建好的。所以当你成为一个Google的员工,你拿着名片出去,所有人不是尊重你,他是尊重你的公司。如果你要自己创业,你发现一夜之间所有人看你的眼光不一样了,你发现你自己需要建立体系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建立。这些人肯定不容易创业。因此,我建议处于学习阶段的你,不要怕吃苦,不要太在意一些短期优厚的条件或者待遇,要加入到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中间,这样你才能学到创业的真谛。
在创业阶段,最重要的是心态,要学会合作。过去我也在中关村混,一个人写一个软件就可以包打天下,这种情况永远是传奇了。现在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还有整个社会的分工,整个商业环境变得复杂。即便你是天才,但不可能是全才,更不可能是通才,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利用别人的资源,你一定要学会合作。初创期,尽管你觉得自己有能力,但是你可能不具备资金,不具备市场资源,这时你可以考虑跟一些公司合作,或者跟一些孵化器合作,像李开复的创业“梦工厂”等,他们不仅可以提供启动资金,而且能够提供商业运营的经验,提供市场运营的资源,提供用户的资源,来帮助一些有想法,但是缺资源的年轻创业者去成功。这个时期,你要学会与人分享,可以接受VC的投入,可以接受一些大公司的战略投资。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做了8年都没有做起来,濒临倒闭,最后他们接受了行业内一家非常著名的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投资,创业者仅保留一部分股份。可是,这家互联网公司给他们带来了巨额资金,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多的用户资源,使得这家公司在没有能力市场推广的情况下,获得了大量的用户,现在这家公司的收入达到了1亿美金。
我们在做“奇虎起飞计划”时,遇到过很多优秀人才,但是他们自己实在是不足以把一个事情从小做到大。把好的想法变成商品,你需要市场营销,需要合适的商业模式,需要融资和管理投资人,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误。因此,我建议年轻的创业者,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脚踏实地积累一些经验,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文章来源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协会联席会主办的中关村
创业讲坛,由仝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