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情感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2013-04-29王诗堂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

王诗堂

摘 要:大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期,对于情感中的喜、悲、乐、愁、爱、恨有着强烈的表现。因特网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情感的异化和迷失。网络所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有信息焦虑、安全焦虑以及由网恋引发的情感纠葛而产生的情感问题。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情感障碍

网络成瘾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通常用伴有一定的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已经严重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发展。

一、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1.大学生情感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S.Hall在其《青春期》一书中指出,青年期是“疾风怒涛”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富于激情,其情绪情感表现纷呈、特点鲜明。

(1)情感需要的多元性

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组合,甚至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情感需要结构,既有低层次的与生理、物质相关的情感需要,又有高层次的和心理、精神相联系的情感需要。

(2)情感体验的矛盾性

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的喜怒哀乐外,大学生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更活跃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着以下矛盾与冲突:崇尚理性与较强的情绪性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形象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交往需求与较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为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责任感与较弱的责任心之间的矛盾等等。

(3)情感取向的浅显性

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造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处于浅显状态。大学生的情感活动对处于低级的人的自然性的情感如吃、穿、住、行的欲望和情怀关注更多,而对社会性的情感如对自己生存的群体的责任与义务、对集体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维护等则普遍缺失和淡化。

(4)负面情感的普遍性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热衷于形象化、表面化的追求,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混乱和浮躁;同时对暴力、凶杀、情杀、复仇、色情、迷信、赌博等进行美化的不良文化现象对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也会产生严重威胁。虽然健康向上的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流,但是他们在情感发展上也会普遍陷入懦弱、混乱、虚浮及其冷漠的危机之中。

2.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对于情感中的喜、悲、乐、愁、爱、恨有着强烈的表现,人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起伏和波动中不断调整而逐渐完成其社会化的。因此,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表露情感,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因特网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去表露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随心所欲地实现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够、不敢表达的情感。网络对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完善、发展、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也可以帮助大学生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但是大学生的自我情感的表露以及与他人情感的互动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在网络中通过文字和符号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互动,然而同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与表达还是有区别的,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加之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充满着血腥和暴力,沉醉于游戏中的大学生面对生命毫无同情和怜悯,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的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他们既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愿意接受他人情感的表达,从而变得麻木,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情感的异化和迷失。

二、网络导致大学生情感方面的障碍

网络所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有信息焦虑、安全焦虑以及由网恋引发的情感纠葛而产生的情感问题。

1.信息焦虑。1950年美国学者雷斯曼在其社会学著作《孤独的群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人类的自恋、恐慌、焦虑和孤独。在雷斯曼看来,现代人个个都仿佛变成了头上顶着两根天线,焦虑地吸收着轰炸而来的信息的可怜虫。国外一学者指出:在我们这个信息狂热和信息超载的社会,已经开始出现一种病症。症状是偏执地迫使自己遍读一切可读之物,当吸收的阅读量超过消化所需要的能量时,超出的部分日积月累,最后因压力与过度刺激而转化为信息焦虑症。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呈现的很多信息虽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大量的却是垃圾信息。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不要说信息处理能力比较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专家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样往往会觉得有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信息焦虑。

2.安全焦慮。网络中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人际交往中的欺骗问题。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往往会利用人们的善良和信任心理去物色和寻找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诈骗和实施犯罪活动的目标,有的人会在网络中编造和散布虚假信息,这样就导致了严重的网络信任危机和人际关系的疏离,时刻提防上当受骗。其二是网络技术问题。一些人往往会利用网络技术上的漏洞从事盗窃他人个人资料(如个人相关信息、账号、密码)等黑客活动,使得网络用户没有安全感,大学生用户也不例外。

三、大学生网络情感障碍的治疗与预防

1.大学生网络情绪障碍的预防

(1)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提高教师情商能力。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育者首先要注重提高个人的学习与修养,以严谨求实的学风来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来教育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情商能力,包括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能力等,对上网成瘾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说教,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要指出其危害,更要寄予希望,做到严爱结合,润物无声,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感情沟通。情感活动所具有的感染和迁移两大功能要求教育者学会以情育情,以情动人。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要突出服务意识,每位学生工作者要主动热情地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多和学生主动交往,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既关心其学习、生活和思想,又关心其烦恼和困惑,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的感受,察觉学生的真正需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预防和治疗网瘾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3)重视育人环境的优化,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人的情感往往会受所处情境的制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会对情感产生综合的影响作用。为此,防治大学生网瘾就必须注意营造有利于实现沟通、交流和寻求帮助的学生教育工作人文环境;抓住学生行为逐渐群体化、社会化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减轻学习压力,满足团体归属动机和合群行为需求,实现积极的群体情感体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契机,结合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实践,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开设和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通过咨询热线、学生信箱、心理测试或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集中解答大学生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另外,还需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防治网瘾行为。

2.大学生网络情绪障碍的治疗

(1)信息焦虑的治疗。首先,要有正确的信息意识。由于海量信息的存在是不容争辩的客观现实,所以人们要认识到信息的无限和人的能力的有限以及个人接受、处理、整合信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和个人能力及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从而在接受和处理信息之前给自己以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其次,要提高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接受信息的能力、过滤信息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等。再次,在接受信息之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平时要善于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或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网站,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和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站点,以避免在网络中漫无目的的浏览。

(2)安全焦虑的治疗。首先,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善于在网络中保护自己。对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或需要保护的资料进行重要的数据备份,经常更换网络密码,不随便暴露自己的个人资料,慎重考察一些需要注册的网站的信用程度。其次,不要使用盗版软件和随意在网上下载软件,不要浏览色情网站。许多病毒都是通过盗版软件传播的,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免费软件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些窥视、偷窃个人信息的危险,另外,一些色情网站也会通过信息的注册盗窃用户的许多资料和个人密码。因此,大学生在上网时不要浏览那些色情网站。再次,学习网络安全常识。为避免网络安全所造成的安全焦虑,大学生在上网之前应学习相关的网络安全常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水平和技术。

参考文献:

[1]王芳.网络心理与成瘾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2]顾海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6.

[3]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认知和情绪加工.2009,9.

猜你喜欢

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