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儒家兼采佛道——柳宗元对儒学的改造

2013-04-29李长海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柳宗元儒家思想

李长海

摘要: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早年中举为官至礼部员外侍郎,后为永贞革新的代表人之一,并提出自己的革新主张。后因失败被发配江西,之后便潜心研究百家书,改造儒学。朝中柳宗元是失败的,但是作为革新儒学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又是成功的。本文主要介绍柳宗元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天人相分为依据,以儒家尊者的身份,立足儒家,吸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来改造儒学。为后唐儒学的转变和宋明理学的萌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柳宗元 儒家思想 仁政观 三教鼎立

一、唐代儒释道三家文化背景

首先是儒学。唐初儒学的独尊地位已让位于儒、释、道三教鼎立。因此,如何唤醒人们对“圣贤之道”的重新关注,成为唐代儒家的核心任务。首先是经学家王通提出“明王道”的主张,试图通过注经和更新经学来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盛唐时官方组织编写了《五经正义》等儒家经典,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为初唐学术思想的走向奠定了基础;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治学,往往注入了个人思想,这种春秋治学的态度为宋明理学的产生作了铺垫。

其次是佛学。唐朝统治者们对三教所持的态度各有不同,唐高祖“令老先,次孔,末后释氏”。太宗却认为:“至于佛教,非意所尊虽有国之常经。”武则天时期却“兴佛抑道”。唐代统治者们不同的佛教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佛教与儒、道在思想上的融合,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是道教。道教为李氏家族夺取天下起到了广泛的舆论宣传作用,因而被统治者所推崇。李渊首次将道教置于三教之首;唐太宗明确规定“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确立了道教的社会地位;至盛唐时,道教几乎成为唐王朝的国教;另一方面,西亚、东欧外来宗教的传入,促进了道教在多元文化中的长足发展。同时,隋唐道教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源于秦汉之际的玄学成为其主流学说。在教义上,注重对宗教修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这种探讨客观上促进了三教融合的趋势。

纵观唐代的思想背景,加之永贞年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派之争异常激烈。因此,柳宗元立足并整合儒家,包括对儒学进行改造,对佛教和道教思想加以批判性地吸收,从中汲取一些治世之道,以实现其政治愿望。

二、柳宗元的儒学观

(一)柳宗元对“明”“志”儒学思想的阐述

柳宗元的“明”“志”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天爵论》一书中。在书中他说“仁义忠信,先儒名以为天爵,未尽也。”并对自己的论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夫天之责斯人也,则付刚健、纯粹于其躬……刚健之气,钟于人也为志,得之者,运行而可大,悠久而不息,拳拳于得善,孜孜于嗜学……纯粹之气,注于人也为明,得之者,爽达而先觉,鉴照而无稳,盹盹于独见,渊渊于默识……明离为天之用,恒久为天之道。”其意有二:一是天赋予人刚健、纯粹之气,则能“成圣成贤”;二是刚健、纯粹之气中,受刚健之气较多者,则为有毅力、能坚持的志人;受纯粹之气较多者,则为聪明,擅于理解、分析的明人。同时,他认为“明”和“志”都是属于天的方面,唯有“道德五常”是属于人的方面。柳宗元的《天爵论》对儒家的理论体系的阐述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元气第一、天次之、‘明‘志再次、五常随后”的逻辑递进关系。认为“明”“志”是人禀受上天赐予我们的两个方面,是与生俱来的。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慢慢习得的,是属于人的一方面。纵观柳宗元的论述,可以看出:第一,天具有自然性。类似庄子的“自然”,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元气一元论被柳宗元再次强调,成为他儒学思想的立论基础,而“明”和“志”皆由元气产生;第三,“明”和“志”是先天存在的,而仁义礼智信却是后天的,只要通过后天的道德化育,则人人便都能获得。

(二)柳宗元的民本仁政观

柳宗元“明”、“志”观的提出,主要是强调人的能动性,正因为仁、义、礼、智、信是后天的,所以只要主动探索,加强学习,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智愚,“使仲尼之志之明可得而夺,则庸夫也;授之于庸夫,则仲尼也。”这里,柳宗元打破了中唐以前儒家所倡导的圣人创世说,代之以“生人之意”的民本仁政思想。圣人创世说自汉代始,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中唐以后,安史之乱导致了社会的动乱,儒学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民本思想被不断强调和推崇,成为儒家的一种新的政治取向。以啖助、赵匡为首的春秋派淡化周礼,还原历史进程的群众化,促进民本思想的发展。柳宗元对这种民本思想加以继承,关于《春秋》中纪侯出逃一事,他认为纪侯是怕老百姓遭兵祸、流离失所才放弃王位出走的,柳宗元认为这才是代表人民的仁君明主。为此他认为为官者应以人役的身份对待,提出治民应“顺天致性”。这里,柳宗元复活了儒家民本的仁政思想。

民本仁政思想是柳宗元对儒学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为革治社会服务。永贞年间,作为革新派的一员,柳宗元和革新派一起,下令“天下诸道除正赦率税外,诸色榷税并宜禁断,除上供外,不得别有进奉”;罢盐铁使“月进”钱……减轻了人民的疾苦。贬官永州期间以笔代矛,写了大量反映农民疾苦的文章。

三、柳宗元对佛学的改造

柳宗元是一位虔诚却又开明的儒者,他以尊者的身份,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对待各家学说,至于佛教,他认为只要“咸伸其长,而黜奇邪”,佛教必定能够济世教民。纵观其学术思想,柳宗元习佛崇佛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唐初儒、释、道三教并行,佛教文化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至“安史之乱”后,上至国君,下至百姓,好禅习佛蔚然成风。这种尚佛之风自然影响到柳宗元。第二,柳宗元自小由母亲卢氏带大,卢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卢氏崇拜佛教的态度自然会感染他。第三,治国、平天下一直是柳宗元的最高理想,为此他考取功名,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永贞革新使他沦落为流囚,这对他是极度的精神打击。而佛教的解脱思想可以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一点慰藉。因此,在贬官永州后,他一直以一种“独善其身”、“乐吾囚兮”的心态对待生活。最后,佛教倡导众生平等,探讨宇宙、世界、人生和灵魂等哲学范畴的问题。同时,佛教强调有无相通,色空互证,十二因缘互为因果……这些佛教哲学之美吸引着柳宗元去探讨研究。

柳宗元是站在儒家的角度探讨佛教,认为儒学与佛学是殊途同归的。唐中期,儒家围绕佛教与佛学问题,形成了以韩愈为代表的排佛派和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援佛派。韩愈认为佛教寺院和僧众霸占良田,扰乱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困苦,所以要排佛;柳宗元则认为佛教理论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逻辑推理,佛教教理亦具有佐世功效。佛教的思想更可以吸收引用,来改造儒学。柳宗元认为韩愈对佛教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没有看到佛教“以佐教化”的功能。

柳宗元主要是站在统合儒释的角度,继承佛教的心性论思想,并转化佛教的出世思想为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以此来改造儒学,以期达到济世安民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对佛教教派的态度。柳宗元主张天人相分、反对意志之天、圣人创世和因果报应学说。但对禅宗表示赞同,他说:“其道以无为为首,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当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从性善论入手,吸收禅宗的思想,将禅学回归儒学,来统合儒释。

其次,对佛教修行的继承。柳宗元认为五常道德是属于人性的方面,儒佛二家都希望通过修行来获得,并主张借助佛教循序渐进的静心修为方式来感悟、获得人性,促进儒家五常道德的实现。

四、柳宗元的道学观

唐初统治者为自己的统治寻找依据,便尊奉老子为自己的祖先,道教因此而兴盛,作为政治、思想家的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与最高统治者保持高度的一致。柳宗元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对道家思想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继承:

(一)道教哲学方面

道家宣扬:“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并对宇宙的本源作了自己的阐述,指出老子的“道生一”的“一”便是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柳宗元的思想继承了道家“元气”一元论思想。他在《天爵论》中对天作了元气一元论性质的解释。并借用庄子的自然之天否认天命论和圣人创世说,接着他阐述了自己的宇宙生成论:“本始之茫……惟元气存……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即宇宙原本是元气,万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最后柳宗元借助地震的自动、自然性说明天没有赏善罚恶的能力,和人们的祸福没有必然关系。

(二)道教政治方面

针对唐中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干民、扰民的现状,柳宗元借用道家思想主张统治者拱手而治、顺应民意、不加干预的无为而治思想,提出了“民利民自利”的道家观点。柳宗元认为民利和民自利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民利代表统治阶层的意志没有考虑到百姓的生活实际,而民自利则是要求统治者换民众治理农田生活的一个空间,让民众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作息,统治者本应该加以干预和打扰。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晋问》等文章中对民利民自利思想作了大量的论证。

五、小结

综上所述,柳宗元以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多元性、儒释道三家鼎立的氛围为契机,以儒者的身份,首先在元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明”“志”的儒学观,否认了圣人创世说,为其民本的仁政思想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唐后期废除藩镇割据的局面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柳宗元倡导“统合儒、释,兼采百家”的思想。他利用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驳斥了天人感应思想,重返儒家天人相分思想。最后,他借用佛教心性论思想及逻辑思维来改造儒学,在客观上促进了学术思想融通、统合的道路,对宋明理学的形成起到了前期准备作用。

猜你喜欢

柳宗元儒家思想
柳宗元
江雪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