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明威反战作品《丧钟为谁而鸣》人性缺失解析

2013-04-29慕容倜倜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战争人性

慕容倜倜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他写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比如《老人与海》等,同时他也是美国“迷失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丧钟为谁而鸣》是厄纳斯特海明威的一部反战小说。该小说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在作品中作者对战争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海明威之前的作品相比,发现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对战争的认识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海明威经过缜密安排,对战争的丑恶进行了重点描写。本文主要突出了战争对人性的践踏,战争使人们失去了人性,强有力地抨击了战争的罪恶。

关键词:战争 人性 沦丧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是厄纳斯特海明威一部著名的作品。该部作品是《飘》之后的又一美国经典之作,该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这部小说是根据海明威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亲身经历与海明威对战争的感悟而创作的,该小说强力地抨击了西班牙内战的罪恶,是一篇战争反思性小说。当然读者对这篇小说的评价有好也有坏,来自西班牙的一名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是“这部小说所写的内容与西班牙的内战真实情况不符”。当然对于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人生永恒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作家表明了海明威自身的真实想法,也详尽地表达了海明威对生命的珍视,也间接阐述了作者自己的感触和想法,这是读书人想说但不敢说的心声,会很容易地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阐述了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使人类丧失人性、失去最基本的道德。战争使无辜的人惨遭不幸,他们可能会失去亲人、家庭或者生命,从而促使他们在人性上发生一些变化,使他们沉浸在痛苦的深渊中不可自拔。

《丧钟》这部小说叙述的是西班牙内战。在没有战争之前,交战双方具有一样的价值观、一样的信仰,但是战争却毫无保留地隔断了这一切,使他们反目成仇互相成为敌人,在战场上毫无人性,毫无道德。在小说的前端,作者根据西班牙的暴力事件,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巴勃罗家乡小镇上的革命。“在这次革命中有一次把一个法西斯分子驱赶出镇公所,强迫这个人在人们的中间走过,人们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将其活生生地打死,之后将其尸体投入江中。”拿着武器的人们,一部分人是出于真正的仇恨,但是有一部分人们不过是为了例行公事,如果不跟着其他人一起打就会被认为是法西斯分子。这次革命使人们丧失了人性,使人们兽性发作,其中有一个法西斯分子被一群醉汉压在地上用石头砸碎了脑袋,这样的队伍没有纪律,这已经不是一支队伍而是一群暴民。这些暴民对杀人已经毫无畏惧,他们残酷,毫无人性。如果没有了战争,这个小镇上人民的生活是安逸的,他们生活得很融洽。但是由于战争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本性,导致他们在战争中发狂地失去了人性,把他们的罪恶完全地散发了出来,在战争中他们完全丧失了人性。本来是在人民心中富有正义感的起义军,但是在革命的初期却做了没有人性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富有正义感的起义军的正义性完全不在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凶残和丑陋的一面。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件非常惨无人道的暴行事件,通过玛利亚的悲惨遭遇展现在读者面前。玛利亚的父亲是一名维护共和国的村长,玛利亚的母亲是一名天主教的教徒,她的父母都被起义军惨忍地残害,并且村子里的一些普通村民也遭到了迫害。长枪党把被杀者的亲属都统一抓起来在广场上折磨凌辱他们。玛利亚遭到的迫害最惨,由于她是村长的女儿,敌人在理发店中把她的辫子全部剪下来,把头发堵在她的嘴上,并且用辫子绑在她的脖子上在脑后面打个结,用理发店的推子在她头上乱推。通过发生在玛利亚身上的一切,我们足以看出革命者已经完全地丧失了人性变成了恶魔。这些起义者的残酷暴行已经和法西斯分子没有区别,他们的罪恶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起义者和法西斯分子都丧失了人性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魔鬼,在平民中实施惨无人道的暴行。通过这些事件的描写,体现了海明威对西班牙战争的厌烦和无奈。海明威在著作中的细致描写较为丰富,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描写来表达这场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也间接表现了人们的人性在不幸中发生变化的过程。主人公本身就有很强的带兵能力和领导才能,昔日他足智多谋敢做敢当是一位战争的骄子,在他的家乡把攻击民房军兵营的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并且非常顺利地攻占了民防群兵营。这足以说明这位巴勃罗队长具有优秀的领导革命能力,同时也表明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子汉的超群意志和魄力。通过他勇敢无畏地反抗数十个敌人和天主教神父的表现就可以了解他的意志和品质,即使这不足以说明他具有多么强的领导能力,但也可以初窥端倪。可当巴勃罗亲眼看到神父死的那一刻他的精神彻底地崩溃了。巴勃罗认为神父应该有体面地死去,但是却以一种非常屈辱的形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了解到这样的事实,才使得主人公倍受打击。主人公是一个虔诚的信奉着天主教的西班牙人,在他的心里,天主教的神父是与众不同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因此他才会受到这么大的打击。尽管他内心中对神父充满仇恨的但是他还是相信上帝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说一位神父的死亡方式是支撑这一信仰的最后支柱。巴勃罗想神父这么虔诚的人在死亡的时候都没有表示出对主的忠诚。这正如巴勃罗在文中所说的“我的理想破灭了”。从这件事以后,巴勃罗已经不是以前的巴勃罗,他失去了以前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失去了以前的斗志,在以后的日子中,巴勃罗就沉醉于酒肉中。当时罗伯特乔丹被上面安排去山区把桥炸了,当巴勃罗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极力地反对炸桥事情,他心想如果把桥炸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安宁的日子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巴勃罗已经胆小怕事,不再是那个无所畏惧的巴勃罗,现在他贪图安逸,和以前的巴勃罗相比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之后巴勃罗身边的亲人与朋友都渐渐地疏远背叛了他,他为了过安逸的生活,在炸桥这件事情上,他表面上是同意炸桥,但是在一天晚上巴勃罗趁大家都熟睡的时候,自己偷偷地拿走了引爆器等。由于这些必要引爆装置的缺失致使安塞尔莫老人在炸桥事件中白白地死去了。虽然我们知道巴勃罗的堕落是从神父之死开始的,也就是在他发现失去了精神支柱才堕落的。但是导致这一情况的本质是战争给人民在身体和精神上带来的无穷的伤害。使人民失去了他们的本性,甘愿做战争的机器。战争使一个无所畏惧、聪明勇敢的领导者变成了一个虚弱的、无能的人,这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大于身体上的折磨,因此使得他生不如死。战争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妻离子散,精神上无尽的折磨,使人民失去人性,成为战争的机器,在战争中人民的人性被无情地践踏。在这部作品的开始部分,游击队中的老领导罗伯特乔丹的助手安塞尔莫和他就讨论过杀人这个问题。在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杀过,杀了好几回,但是每次都不是我自身愿意的。我看,杀人是罪过。就算是那些必须要杀的法西斯也不是情愿的。在我看来,大人与熊是不一样的,我根本就不相信人和畜生是兄弟。”通过这段简单的对话,我们发现安塞尔莫对杀人这种行为是不情愿的,并且也令他感到忐忑不安。于此同时,安塞尔莫对将被杀死的守桥士兵也充满了同情。在文章中也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今天特意观察了他们一整天,他们跟我们也是一样的人,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把我们分开的是命运不同而已,这些人在我心里不是法西斯分子,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穷人。”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内心认为人和动物是不同的,在动物的世界里可以遵从弱肉强食的道理,作为弱者的动物就要被强者猎杀,但是人是不一样的,人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谁都不可以轻易地夺取别人的生命,人们都是有灵魂有思维的,与野兽不同。在文章中,安塞尔莫说他是不想杀害天主教的,他也不想杀哪个财主,不想杀害任何一个人,我想他们和我们一样能够在地里干活,能够像我们过着正常的生活,能够天天在地里干活,过着安逸的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明白人存在的价值所在,人生存的目标所在,并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人权,和我们睡一样的地方,过着安逸的生活。在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贝伦多中尉亲眼目睹了他的同伴和聋子一伙经过激烈的交战,取得胜利之后,他没有感受到胜利带来的喜悦而是感到了空虚并且自己对自己说战争不是一件好事啊。之后他在地上用手指画了一个十字,自己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念《天主经》和《圣母经》,为他死去的战友祈祷。经过战争的摧残他不想再看到他的手下怎样去执行命令,这也说明了他的身心已经受到了战争无情的折磨,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样子。无论是共和国还是交战国,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些人在内心都不喜欢杀人,在战争中都违背着自己良心做事,在战争中被负罪感所折磨。这些人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战争是残酷的也是令人悲哀的,所以“不必去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作品问世之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也是海明威一篇富有争议的文章,虽然不能说这部作品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海明威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在当时相对同时期的其他作家的文章对主人公感情生活描写更细。从海明威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海明威间接地表达出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和安稳生活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与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描写的是不同的,这部作品讲述了战争对人类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单纯的物质方面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它严重地破坏了人们内心中的和平,让人们的心里充满不安和恐惧。

猜你喜欢

战争人性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他们的战争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