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阅读课后的思考与实践

2013-04-29李斐斐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思维

李斐斐

摘 要:《钓鱼》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这组文章反映的是儿童成长生活,抒发的是儿童的思想情感世界。这一单元的文章主题在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优秀的思想行为习惯伴随学生成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思维

《钓鱼》一文通过写34年前,“我”和父亲在鲈鱼捕捞日开放前一天的晚上,“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故事。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我学会抵制诱惑,懂得只有抵制诱惑,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进行本课阅读教学时,我抓住“钓鱼—放鱼—启示”这一“文线”来引导学生体悟文章情感,围绕“文眼”——三个心理活动来思悟课文蕴含的道理:①我钓到鲈鱼时的心情。②放鱼时,我的心理和父亲的心理。③放鱼一事,对“我”人生路上的心理导向。

“文线”和“文眼”虽简单明朗,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细悟课文所蕴含的哲理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生的阅读兴趣不甚高涨;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字和词,不能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还有的学生在阅读时,仅仅只是“目睹”而已,对于文中出现的好词美句感悟力太弱;另外,课文中的难点句子,比如:“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语,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学生在交流这样的句子时,表达就漫无边际起来。针对这样的现象,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度思悟力、良好的表达力和阅读习惯呢?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段的阅读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正是解决学生阅读问题最好的对策吗?于是,我把周三的自习课直接定为:“阅读交流会”。目的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定期的阅读交流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之余,我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书籍,比如《草房子》《爱的教育》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阅读交流会”上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觉得好看且受益的书籍。

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由刚开始的羞涩扭捏到如今的翘首期盼,这样的变化,让语文阅读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学生思维灵活,能表达出的感悟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令人欣喜的进步。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语言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