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久然:“玉米团长”的玉米心经

2013-04-29李京淑

科技潮 2013年5期
关键词:指纹新品种玉米

李京淑

无需赘述身份,只要赵久然递出自己的名片,他与玉米“非同寻常”的关系即刻就一目了然。名片左侧那只神气活现的卡通玉米,从头到脚依次披挂着“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这5个关键词,既言明了何为一个“好玉米品种”,又把赵久然20多年的科研追求表达了个底儿掉。

作为与玉米结缘从事科研整30年的专家,他最爱说的一句话:“玉米不仅是我的事业,甚至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此言不虚。

别人留洋,我去下乡

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导师留下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赵久然主动提出,到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的北京市远郊区的延庆县下乡蹲点搞科研。这是一个令许多人费解的决定,当时,他的不少同学都在忙着考托福出国,就算赵久然不愿意闯荡异国他乡,为什么连顺理成章的“在农科院搞试验田”都放弃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读到一本有关美国农业科学家诺曼·布劳格的书。书中说,一位美国科学家,布劳格在大学毕业后前往墨西哥一个偏远小镇去从事小麦育种改良研究,并建立了一个试验站,这个试验站就是后来在业界地位举足轻重的‘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 (CIMMYT)。“赵久然说,布劳格在墨西哥选育改良成功的矮杆小麦,后来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大面积推广,改善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他也更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亦是该奖项获奖者中唯一的一位农业专家。

这件事带给赵久然很大的触动与感染。他想着,一个美国科学家都能跑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搞科研,国家培养自己读了这麽多年书,研究生都毕业了,该做些实际工作为国家做点贡献了。揣着如此朴素的念头,他1987年春只身前往延庆,一待就是6年。

6年期间,他马不停蹄跑遍了延庆县当地20多个乡镇几乎所有的地方。每到一处,要么是住在老乡家,要么就借宿在乡里面的农业科技站办公室,虽然日子艰苦,但成果颇丰。这期间他完成了中低产田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地膜玉米栽培和春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等项目中的重要任务,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当地政府、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朋友的赞誉和欢迎。同时他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更重要的是,赵久然与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朋友朝夕相处,不断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惑,从而树立了“从生产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再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于生产实践”的科研思路。

1992年底,他离开延庆返回农科院。经过深入思考,他重新调整和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原来一直比较侧重生产中的栽培问题,从1993年起重点转向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纯度质量鉴定,并结合新品种有针对性地做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上述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通过基层蹲点认识到,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对于农民最为关键,也是他们最容易认可和接受的,他们不需变更生产方式或增加其他投入,就可以显著增产,也比较容易大面积推广。”赵久然说。

从零开始的玉米中心

1997年,随着赵久然的“玉米经”越念越深,另一个富于挑战的新机会摆在他面前。院领导根据玉米的产业发展前景,加快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决定集中全院的玉米科研力量,组建成立玉米研究中心。

筹建的担子落在赵久然肩上,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原先他所在的玉米栽培室,非但没有太多可以就地移植的资源,反而在与作物所分离的过程中,令他为许多人事问题大伤脑筋。再加上新成立的研究中心没基础、没材料、没课题,一切近乎于从零开始。

然而逆境之下,被委任为中心主任的赵久然不仅没四处求援,反而还给自己“加了一码”。他提出玉米中心不要事业经费,要靠自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自立更正。此言一出,“吓跑”了许多准备调动过来的同事。“我尊重他们的选择,其实不要事业费就是为了破釜沉舟,断掉自己的后路。人必须得有压力,有了压力,潜能才能释放。”赵久然说。

于是,4名科研人员、3名后勤、8万元家当、4亩试验地,就成了玉米中心起步的最初摸样。为最大程度节省开销,除了洽谈业务时“撑门面”的三套新沙发外,其余全部办公家具都是赵久然从原来的玉米室搬来的旧物件。为倡导节能环保,他还要求大家双面使用打印纸。

可是再精打细算的日子,到了年底依旧犯了难。1998年春节前,也是玉米中心成立后的第一年春节,玉米中心账面余额已不足3万元,换句话说,已经没能力为全部员工发放工资。求人不如求己,他没向院领导去诉苦求援,而是和会计商量后,带头拿出1万元,最终和几位有余力的同事凑齐了5万多元,按时为大家发放了工资。

“刚开始的时候,除了为钱发过愁,各路找上门来的‘神仙也让我们哭笑不得。”赵久然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气功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气功大师”不断涌现。有些大师除了为人发功治病,还想通过发功使作物增产,或以此来证明功力高强,并且说已经在其他作物上证明有增产效果了。赵久然没有受大师们的暗示和诱导。为打发这些自告奋勇的“高人”,赵久然的方法很简单,他与对方约定先做2个简单的试验:第一个是将同一玉米品种分两行挨着种,一行由“大师”发功,如果能够实现早吐丝3天就证明发功管用;另一行则是由科研人员在果穗吐丝之前套上袋子,如果能够不用自然授粉而通过“大师”发功就能结粒也证明发功有效。面对这个试验,多位大师连续几年的试验也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做科研需要科学严谨的试验设计和操作,得出的结果才能可信。”赵久然说,玉米从选育自交系到选配组合,至少需要6年,之后品种审定试验还至少需要3年,所以着急的人根本搞不了农业育种这项科研工作。正是凭借这股“吃得了苦头、耐得住寂寞”的朝天干劲,赵久然率领他的团队,终于在2000年成功培育出“京科2号”与“京早13号”这两个品种。之后,中心通过这两个自育品种的开发,开始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

初战告捷,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不敢懈怠,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探索选育更好的品种。截至目前,已选育出各类玉米新品种60多个,其中包括鲜食的甜玉米10多个,糯玉米系列新品种10多个。尤其是京科糯2000等系列糯玉米品种已成为我国目前糯玉米的主导品种,占到全国糯玉米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更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审定的玉米品种,同时远销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外。对我国糯玉米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科技支撑作用。

为玉米建个DNA指纹库

眼看玉米中心的前路越走越宽,在肩负玉米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同时,赵久然他还在带领团队一直坚持赶着另外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及应用工作。

“通俗点说,玉米DNA指纹,就是在DNA分子水平上给每个玉米品种建一个身份证,可以准确鉴别不同品种的玉米。”赵久然表示,这项工作目前已经成为自己和团队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因有两方面。近年来,我国玉米品种数量快速增加,每年参加国家玉米区试的品种数百个,参加各省市区试的品种数以千计,新审定的品种数以百计。同时由于高频率使用少数骨干自交系使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加大了利用外观形态区别不同玉米品种的难度。这一方面给品种和种子管理部门、品种保护部门以及广大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农民带来诸多识别的难度;另一方面也给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可乘之机,经常出现一品多名、一名多品或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等,以未审定品种充当审定品种,以劣充好或在品种区试中和审定后更换杂交种亲本,改变品种特性等等,而这些用常规的形态鉴别较难识破。因此建立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对规范种业市场以及对玉米新品种权保护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工作最早开始于1993年。当时,赵久然刚刚开始调整研究方向,他在蜂学专家李举怀老师的启发下,尝试用同工酶来鉴定玉米品种的遗传性及种子纯度。20年来,这项起步于生化标记的鉴别手段,不断与时俱进,被更为先进的RAPD分子标记和SSR分子标记技术所取代,基于这部分重要而有效的前期积累工作,赵久然团队已经掌握了大量珍贵的试验数据。“因此玉米标准DNA指纹库的建设,并不是我们在2004年酝酿出的新项目。在此之前,有赖于前10年的成果积累,指纹库的框架实际早已初见雏形,我们现在及以后要做的工作,是不断充实、完善这个体系。”赵久然说。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注定需要不断攻克科研难关的过程。回想起指纹库建立之初的情景,赵久然坦言,当时首当其中的困难,就是确定哪些核心引物,和多少数量的核心引物。“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在品种鉴别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的数量之所以难把握,是因为如果数量太大,检测的工作量和检测成本会大大提高;但如果太少,许多品种又根本区分不开。”通过大量的试验筛选和大量的检测验证,他们最终确定了20对基本核心引物和20对辅助扩展核心引物。并经过针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广泛测试,验证了它的科学合理性。

迄今为止,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已涵盖了17000多个玉米品种(包括品种、自交系和其他资源材料),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在指纹库构建过程中,赵久然率领团队研制出的国内首个玉米真实性DNA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可成功地应用于新品种区试、审定和种子市场的品种真实性监控等方面,并对品种权保护和在品种权纠纷案件中为司法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理论技术化,技术标准化,且节约了鉴定时间,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在技术上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并揽获了国家相关发明专利。

“过去常规的做法是每年抽检取样后,田间做种植鉴定试验,少则3个月、多则1年才能出鉴定结果,如今有了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最快当天检测当天就能出结果。”赵久然说,目前指纹库承担着为农业部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任务。已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法院、工商、种子管理部门鉴定品种权案件400多起,为来自全国的数百家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提供检测技术服务3万多批次。

随着越发深入地在“玉米世界”中行走,赵久然除了不断探究玉米的身份识别及育种外,还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到玉米种植在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2006年9月,他以北京市政府农业顾问身份向北京市科委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充分挖掘玉米自身的抗旱遗传潜力,同时辅助以配套栽培技术节约水资源。相关建议很快被付诸实践,2007年起,北京市农业局组织在京郊大规模实施“雨养旱作玉米节水科技示范推广工程”。至2009年,北京的200万亩玉米已经基本全部实施了这项措施,总计节省灌溉用水1亿多立方米。

“在很多方面,玉米的生态功能绝不输给种树种草。”赵久然表示,通过保护性耕作,进行玉米秸杆覆盖,能够减少裸露农田起尘,有助抑制北京冬春两季的沙尘天气。此外,玉米的固碳放氧能力也远远高于同面积的树木,他认真算过一笔账,每生产1公斤玉米籽粒,即可吸收约3.2公斤二氧化碳,释放约2.4公斤氧气,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寻找“海归”的玉米团长

熟悉赵久然的同事都知道,除了按部就班完成手头的工作,每年的7、8、9月都是他最忙的时候。这3个月恰逢玉米育种的关键期,育种人员经常在早上6点多,就乘车前往距离玉米中心60公里以外的京郊试验基地,在田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为玉米套袋授粉,观测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我们这个育种团队到现在已经选育并审定了65个玉米品种,我的梦想也都是与玉米有关,就是还要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玉米新品种,为我国玉米增产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起码的目标要实现选育出100个玉米新品种,还要再接再厉。这就是我的中国梦!”每当谈及这些成果,赵久然总将功劳归属于整个团队,并对团队的成长历程津津乐道。

“现如今,玉米中心在编的40多位科研人员中,大部分都是1997年玉米中心成立后陆续加入进来的本科生、硕士生。我很欣慰地见证了一个富于创造力的集体壮大的全过程。”赵久然坦言,他的人才观可以概括为“人尽其才、不拘一格”,由于旨在为每位团队成员谋求得宜的施展空间,近年来,不但网罗了一众得力干将,更极少有人跳槽离开。“眼下唯一令我有些遗憾的,是团队中还没有一个具备国际视野的‘海归,这也成为我日后招兵买马的重点目标之一。”

与许多“没时间尝试新玩意”的科研工作者不同,赵久然在名片标注的权威身份之外,还有一个时髦的网络身份——“京科968玉米团长”。这是他在新浪微博注册的用户名。自2011年起,他开始陆续在微博上发声,让业内同行以及不熟悉玉米圈子的网友有机会跟自己近距离互动。

“之所以在‘玉米团长前冠名‘京科968,因为它是2011年即我注册微博当年出炉的国审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由我单位技术牵头,联合了5家骨干种业企业共同开发,并成立了一个由玉米中心牵头的联合体,我是联合体的技术负责人。”赵久然表示,他正在尝试用微博这种新兴的网络方式推广玉米新知,但由于自己尚不习惯碎片式的表达方式,至今只发表了不到100篇微博,亦没有刻意寻找粉丝。

“就眼下而言,微博的确不是我为玉米架设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在微博中探讨一些自己对于玉米之外的生活观感,尤其是对自然的观察。比如观察记录北京春天最早盛开的是什么花。”赵久然说,除了物候学,自己以前最大的爱好就是下围棋,曾有一段时间非常痴迷,可以和棋友下个通宵。但自从1993年开始全力研究玉米后,对围棋再没这么疯狂过。“理由很简单,时间全给了玉米了,这辈子,最爱的就是它!”

猜你喜欢

指纹新品种玉米
青菜新品种介绍
收玉米啦!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像侦探一样提取指纹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我的玉米送给你
基于自适应稀疏变换的指纹图像压缩
可疑的指纹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