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研究的班本教研实践探索
2013-04-29秦红
秦红
【摘要】班本教研是以班级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它以班级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真实问题为主要关注点,以促进本班幼儿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中心任务,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实施空间。班本教研所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一日活动、主题活动或是区域活动,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活动的审视,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推进幼儿的发展和改善班级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问题研究;班本教研;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43-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实施。”因此,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应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开展基于问题研究的班本教研实践,不断提升班级保教工作的质量。
班本教研所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班级一日活动的规划和组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班级环境的设置等方面。基于问题研究的班本教研实践,能推进幼儿的发展和班级教育的改善,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智慧与共同合作的体现。
一、一日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并在时间安排、教师指导、环节过渡、常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研活动应多角度地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如:班级一日活动的内容是否合适,活动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是否科学,活动组织是否合理,是否做到室内外交替、动静交替,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是否顺畅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一日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在班级教研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研问题:如何优化一日活动的流程
新学期,三位从未合作过的教师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工作,其中一位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班级的工作流程不熟悉。开学一周后,该班级在一日活动的流程安排、组织要求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幼儿晨间锻炼、游戏、区域活动等常规习惯难以形成,教师合作方面也会出现一些冲突。
针对这些情况,三位教师首先及时进行了沟通,交流了各白发现的问题,并共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班级活动流程是否合理、常规要求是否一致等。然后,三位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两次讨论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包括:对班级的一日活动的内容、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重新商讨班级各项常规活动的要求,保证教育的一致性;明确各活动环节中三位教师各自的工作职责及要求,提高合作效率等。最后,三位教师根据研讨的方案,对一日活动加以组织和调整,并相互观摩对方一日活动的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促使活动流程更加合理、幼儿活动更为有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班本教研可以直面班级一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聚焦问题现象——反思产生原因——探索解决方案——现场调整优化——持续跟进深入”的行动研究方式逐渐达成共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一日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一日活动中等待的时间减少、流程合理、组织有序,保证了幼儿愉快、有益地进行自由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班级一日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一般常态下的教研问题,还要关注特定情境中的教研课题,如新人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问题、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幼小衔接的研究、主题背景下的一日活动的开展等。教师应在研究中反思、调整和优化班级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一日活动的质量。
二、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主题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教师可通过观察及时发现与应对问题,确保主题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主题活动,班本教研应针对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审视主题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反思主题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教育的契机和主题发展的生长点。现以中班主题活动《可爱的大熊猫》为例,探索如何在主题活动中进行班本教研。
教研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之间的关系
在《可爱的熊猫》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在班级建一个“熊猫乐园”。教师问:“熊猫乐园里有什么呢?”幼儿说:“熊猫家里有沙发”“熊猫家里有冰箱”……幼儿的各种想法让教师感到困惑,对于这些想法,教师该如何应对?
教师们首先认为,不应直接否定幼儿的想法,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培养他们初步的自然生态观,班级的“熊猫乐园”应营造一个拟真的熊猫生长环境,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然后,教师带着幼儿及家长共同参观动物园,在动物园里请会使用照相机的幼儿拍摄熊猫的生活环境,请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给熊猫喂食、介绍熊猫的日常生活。回园后,教师利用录像、照片与幼儿共同回顾参观的情形,在即将建立的“熊猫乐园”区域持续播放大熊猫的活动录像和幻灯片,丰富幼儿对大熊猫及其生长环境的认识,并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熊猫馆的所见所闻。最后,教师与幼儿从户外小竹林取来几株竹子,将其布置在“熊猫乐园”里,营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空间。通过两次讨论,幼儿认识到熊猫的“家”在户外的自然森林中,和小朋友的家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抓住了幼儿的真实问题,对于幼儿出现的所谓“错误想法”没有给予直接的否定,而是借助问题分析和寻找解决策略的过程,逐渐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不仅使主题活动产生了新的生长点,也开阔了教师设计主题活动的思路。通过教师的及时反思和引导,幼儿对大熊猫的认识拓展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而且逐渐明晰了真实生态环境的含义,并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环境观。
教研问题之二:主题活动结束后,如何对待幼儿对主题的兴趣
《可爱的大熊猫》主题活动已结束。时隔两个月,孩子们给台北动物园大熊猫馆写的邮件得到了回复,邮件中带来了关于大熊猫“团团”和“圆圆”的消息。但这一新信息的介入,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主题活动已经结束,对于新的信息,还能按主题的方式展开吗?幼儿的兴趣还能持续吗?
班级的三位教师通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虽然距离主题活动结束已有两个月了,但幼儿对大熊猫的关注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台北动物园的邮件内容非常丰富,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有助于开展富有趣味的活动。于是,教师首先通过研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活动方案。然后,教师带着幼儿一起观看了台北动物园提供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两只大熊猫在台北的生活,并共同完成邮件中提出的“任务”:为“团团“和”“圆圆”画像;给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回信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班级的“熊猫乐园”里制作“团团”和“圆圆”的模型,并拍照片寄给台北动物园;邀请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来“熊猫乐园”看“团团”和“圆圆”。
班级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对主题活动的周期取得了认识上的一致性,教师在研讨和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资源与信息,并使之成为课程新的生长点,将师幼、家园、资源和活动加以有机的整合,使得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活动中都有了新的收获和启发。
三、区域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区域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质,区域活动中要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虑区域活动内容、空间大小与幼儿年龄特点和参与人数的关系,还要考虑区域活动怎样才能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春天到了,班级计划饲养几只小兔子,开展一系列有关兔子的活动,但教师一时难以决定小兔子的住处,因为既要便于幼儿饲养和观察,又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问题。
教师们先通过讨论,提出了班级区域设置的多种设想,列出了有可能适合饲养兔子的几个地点,并分析各自的优势与缺点。然后,教师们列出了近期适合开展的有关兔子的活动、班级可能提供的区域空间。最后,教师们调整班级区域,形成了新的空间结构。在区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丰富区域的空间大小、材料摆放、作品展示等,让区域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教研问题之二:如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发现,有一些区域幼儿选择得较少,而且就算选择了,幼儿在这些区域活动的时间也很短。尽管教师也会在这些区域活动中进行一些指导,但只要教师一离开,幼儿就不再继续玩下去,显得缺乏兴趣和持久性。
班上的三位教师通过观察和询问,统计了每个区域的受欢迎程度,发现有些区域活动幼儿久玩不厌,如生活区的舂米游戏、切菜喂小鸡等活动;还有扮演区、美术区也很受幼儿欢迎。教师认为,这些能持久吸引幼儿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结果往往都是令人期待的。比如,当幼儿舂好米、切好菜叶后,就可以去喂小鸡,这是幼儿乐意参与的重要原因。而那些幼儿较少参与的区域活动往往缺少游戏的情境,幼儿对结果的期待性也较低,因而不愿意选择该区域去游戏。
教师通过观察其他班级的区域活动,寻找值得借鉴的方法,重新评估本班级区域活动的内容。经过讨论和多次尝试,取消了一些幼儿不感兴趣的区域内容,增加了活动的情境性、游戏性、综合性,还新设置了生活性较强、受幼儿欢迎的区域活动,如“打鸡蛋、做蛋糕”、“和小鸡散步”等。
由此可见,对于班级区域活动的教研,教师需要关注的层面是多样的,既有区域内容选择、区域空间分割,又有区域材料投放、区域设施摆放等。在区域活动中,班级教研的关注点更多地要落实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上,如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状况的研究,对幼儿主动发展的支持策略的研究等,这些都是班本教研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郑慧琪,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姜平,刘翠鸿,罗炜.校本教研教育叙事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