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软实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2013-04-29刘兵

职业时空 2013年5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软实力高职学生

刘兵

摘要:在研究大学生“软实力”和就业竞争力内涵及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软实力”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活动拓展等方面指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软实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软实力;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软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和关系

1.大学生“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内涵及关系

“软实力”(SoftPower)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前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此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指一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随着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一概念又被引申到地区、企业、组织和个人领域。

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硬实力”是大学生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学历学位、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及技能等,大多表现为智力性因素,是外显的;而“软实力”则是指通过责任感、主动性、人际关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要素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等,大多表现为非智力性因素,是内隐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硬实力是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的前提和基础,软实力是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长足发展的可靠保证。

2.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有的学者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划分为内在竞争力、外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层次;有的学者把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划分为基本素质、基本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四个要素;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基本能力、知识能力、辅助能力和求职能力四个方面。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即大学生在选择和从事职业过程中,通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等硬实力,还包括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个性品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高的职业素质等软实力。相对而言,竞争力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自身的实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不断巩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做长远的打算和充足的准备。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1.高职院校大学生要走出对“软实力”的认识误区

首先,“软实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培训就可以实现的事情,这不仅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社团活动和企业实习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而且需要家庭在就业观念、道德法律观念和社会认知方面给予正确引导,更需要社会弘扬正气、注重创新、倡导公平竞争,从而为大学生软实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软实力不等于“灰色技能”。一些大学生受到误导,认为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在工作单位获得领导的关注和提拔,同事的认可和支持,必须学会K歌、跳舞、喝酒、搓麻将等特殊技能。这完全是对软实力的误判,正规的工作单位更看重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踏实肯干的员工。因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苦炼内功,掌握真本事。

再次,解除软实力的虚实之困。有些大学生认为软实力“看上去很美”,但却是虚得难以用具体的标准衡量,因而还是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实际。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当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还是从职业发展的长远考虑,都需要大学生软实力从虚到实、从软到硬。

最后,软实力与硬实力并不互相排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辩论赛中就有软实力与硬实力对高职学生未来就业或者发展哪个更重要的辩题。软实力与硬实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助于推动和引领硬实力的发展。

2.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有待增强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活动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即知、情、意三个方面。自我认识表现为认识自己身高、体重、体态等生理状况,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活动和特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如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状态。自我监控即自己对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表现为调节自己的行业使之合乎某些规范和要求。

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积极地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的成长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而,面对高考失利而产生的挫败感,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而产生的思想压力和精神包袱,自身对大学教育教学内容、管理方式和方法的不适应,对周围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的陌生感以及个人心理或人格上的弱点等,使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无法通过外界评价、横向比较、自我反思来理性地进行自我定位,以正确的心态来审视自己,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进而提升自身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的竞争力。

3.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企业人才素质要求不够了解

197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外在表现即“冰山以上部分”,它不仅容易了解与测量,而且可以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难以改变的部分,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考察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他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技能被不断地要求更新,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越来越青睐对企业忠诚、有归属感,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技术专长,综合素质好,认同企业文化,带着激情去工作的八类人才。有道德、敢创新、肯敬业、会合作、能变通和勇于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认同企业文化、关注企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的人才肯定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更胜一筹。因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在提高个人基本素质、训练基本职业技能和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方面下大功夫,从而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赢得企业更多的好感并争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软实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合理定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高职教育具有层次上的高等性和类型上的职业性双重属性,要以依托产业、面向产业和服务产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人才层次结构上看,高职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从教育功能上看,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中的划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具体表现在这类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能力结构的综合性、人格素质的全面性三个方面;同时该标准指出5B类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用的技术的职业的”。[1]

因而,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摆脱“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要排除社会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主观偏见的困扰,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不再单纯地教给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而是要给他们补上职业与人文素质方面的“短板”,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的全面培养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素质教育渗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专业课程中更加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心理素质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因而,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考虑,高职院校不能把学生训练成只懂技术不懂生活的“工具人”,而更应该从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除了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更要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加强职业理想、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精神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另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与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下发的《关于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开展职业道德培训鉴定试点的通知》要求,2003年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试点考核将全面加试职业道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职业道德价值判断和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因而,高职院校要在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职业素养的感染、教学职业环境的创设、课程职业素质的渗透、柔性专业的增设、学生职业素质测评体系的完善等途径,一改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缺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局面,实现学生从高校学生向公司职员身份的转换,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软实力”。

二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类、身心健康类、就业创业类、审美与人文类等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正确理解和认真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包含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已经深入人心,三维教学目标体现的“尊重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我们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发。“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学科的人文性,它强调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包括传统的思想教育、生命教育、现代意识、多元文化以及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2]因而,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转变观念,整合素材,创新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家杜威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提供材料、解决问题、应用检验的五个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在培育学生求知的方法、健全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下功夫,真正实现从记忆力教育模式向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转变。

3.拓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企业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渠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推陈出新,积极探索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参与性强的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党建活动、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心智,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和志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责任感、社会交往、主动性、创新思维等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除了文化素质考核外,更加强化政治态度、道德修养、职业养成、遵纪守法等德育素质考核,身体素质、人际关系和文体锻炼等身心素质考核和办事能力、工作态度和集体观念等社会活动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学习参观、社会调研、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科技创新、自主创业、“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等创业创新实践,校内勤工助学、校外兼职等勤工助学,科教文卫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制度、社会实践评价制度、社会实践奖励制度等制度建设,搭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密切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真正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扩展视野,积累工作经验,培养优秀品格,锻炼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素质本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3:31.

[2] 杨沙陵.“三维目标”引领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软实力高职学生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地方院校项目驱动式企业化外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