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2013-04-29郑太升
郑太升
摘要: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文章针对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只有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近年来,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失效”现象。
1.领导重视不够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少院校负责人的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就业与专业教学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重技能培训、轻人文社科,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等现象比较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财、物”配置严重不足,学科建设基本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养缺乏力度,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不够完善,难以真正形成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实际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队伍培养体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从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队伍自身的状况来看,人员数量不够、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偏低,不能及时研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日常工作中,囿于固有的观念和思维定势,面对思想活跃但自卑心较强的高职学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理论水平低,仍以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忽视高职生的实际特点,教学没有贴近高职生的思想实际,没有贴近社会和生活,对重大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教学内容的途径、形式研究不够,对高职学生思想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难以实现。
3.高职生思想状况复杂多变
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眼界开阔,但同时又因缺乏生活的磨砺,性格比较脆弱。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标模糊,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思想特征复杂多变,难以把握。一是受社会传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高职学生虽跨入大学校园,但不少学生感到读高职“没面子”,失落感、挫败感及自卑感较强,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随着信息化迅猛发展,大学生了解外部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西方的一些通俗文化以及大量不健康信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背景的学生差异性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学习目标、个人发展及就业观念等方面向功利化靠拢,片面追求绝对自由,过于考虑自身利益得失,漠视集体利益。
二、新时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1.切实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关键在教师。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武装大学生的能力,对于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超常规发展,知识创新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才能应对社会的挑战。学习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只有及时关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动态,紧跟青年学子的思想脉动,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是维系学校和学生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渠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并加大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三级管理链,及时解决高职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2.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这三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目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所用的教材是国家统一指定的教材,这套教材侧重于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始终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更加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式,不断实践一些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思政课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愉快教学的首要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容易接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教师,最讨厌盛气凌人、严肃古板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多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就一些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深入探讨,相互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着力构建思政教育大课堂建设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不少人只图混个文凭,整日沉湎于小说、网吧、游戏之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积极延伸,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实际情况,组织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农村社区等,亲眼看、亲耳听,切身体会和感受。也可以邀请当地的劳动模范和各个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给学生作一场报告,参加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4.以网络为载体挖掘环境育人功能
人们的意识和思想,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怀,是在客观环境的多种条件和各种因素影响下,经过主观改造形成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网络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环境种类的更新,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起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挖掘其道德教育功能,通过建立网络聊天室、微博、校园BBS等来引导舆论,充分发挥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各种时机,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宣教活动。实践证明,只有转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运用社会环境这个大课堂,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在相处中净化,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与说服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讲座、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学生读一本好书,听一场好的报告,欣赏一部好的电影,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付出艰辛的劳动。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实际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打好“组合拳”,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