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2013-04-29庞力

新课程学习·下 2013年5期
关键词:操作情境探究

庞力

摘 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理念,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再创造”。注重生活应用体验,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

关键词:情境;探究;操作;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把握重难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语,自制一些直观的教具,借助录像、投影、演示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充分运用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1.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学生只有认真钻研才能发现问题。因此,课前我们要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有挑战性、开放性、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然后回答,这样互相提问、互相回答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操作等途径来自己解决问题。

三、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要随意剥夺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教师要少讲,如果学生掌握了,教师再喋喋不休地讲,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少讲就要求老师引导得妙、问得精、点拨得巧,教师要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点拨学生,在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指导和帮助学生。要让学生多说,以说促思,通过多说来促进思维。在读主题图的时候让学生多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多说,反馈评价时让学生多说。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展开辩论、交流想法,使思维得到培养。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1)独立思考。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65×(30+4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再创造”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如教“梯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利用手中学具,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吗?”学生通过动手拼、剪探索出了多种推导公式的方法。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把一个等腰梯形沿它的一条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竟把一个梯形沿着它的一条腰中点作另一条腰的平行线,然后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和活动时间,通过学生的“再创造”,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求知,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不仅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

五、重生活应用体验,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然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十分有限的。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亲身参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学了“利率”的内容后,布置学生到银行调查定期、活期的利率,算一算如果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到银行,两年后能取回多少钱。在学了“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在现实生活中,哪里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等。通过这些课外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发展,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操作情境探究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