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会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2013-04-29谭程宏卢雪松
谭程宏 卢雪松
摘 要: 针对目前高校班会活动只重形式,难于开展等弊端,本文以培养学生创新钻研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目的,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运用于高校班会活动中,并就这种应用的可行性、班会活动主题的确定、实施和评价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校班会活动 研究性学习 应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学习中教师大多只是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兴趣,仅仅是敷衍了事,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作为政治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班会活动存在形式主义倾向、班会活动主题缺乏特色、活动开展缺乏评价等问题。为切实发挥班会活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
一、高校班会活动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可行性
班会活动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对班会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符合我国教育的目标:以学生为本;遵循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研究性学习作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学生所感兴趣的各种现象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主动获取知识、增长阅历、解决问题、成熟人格、学会学习、养成学习习惯。
在高校班会活动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高的可行性,并将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主要理由如下:①在目标上,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班会活动更有效率地完成。②在内容上,两者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③在表现方式上,两者都具有问题性。④在实施过程中,两者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⑤高校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形成独立人格,树立求是、创新的精神,以及高校独特的人文环境与物质条件为高校班会活动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提供现实的支撑。
因此,在高校班会活动的组织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班会活动的真正主人,自觉地拓展思维,聚焦热点新闻和时事,确定活动主题,并依据主题收集资料,撰写报告,开展班会活动,进行评价。同时,在班会活动的主题策划、组织和开展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适时给出合理建议与必要的帮助,师生形成共存、共生、共长、共创和共乐的关系。
二、高校班会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主题的确定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班会主题的选择,是保证班会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源头,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
班会主题可从两个方面确定:一方面,在班会活动预备前,教师通过发布公告对班会活动进行介绍、宣传,使学生了解其开展的意义,激发兴趣,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自定班会活动主题。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所在学校的特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出现矛盾、形成困惑,激起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思考的内在动机,逐渐引导学生运用学术研究的方式自主发现和确定主题。
一个成功主题的确定要依据“四个”结合: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普遍性”就是学校、班级和同龄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性;“特殊性”就是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的校情,不同班级都有不同的班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求班会主题确定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出符合实际、面向班级的班会活动主题。
例如:目前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既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又要学习技术专业知识,定期下厂实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鉴于此类情况,首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出此类情况。确定了共同的情景后,让学生发表看法,探究化解矛盾的方法。最后,教师给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确定班会活动的主题。如:“复合型人才”、“鱼和熊掌要兼得”等。
2.“目标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高校班会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性学习的运用,都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班会活动的主题要鲜明、专题化,选择面要多样化。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作为班会活动的主题,引发学生心灵撞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情感化学生,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3.“计划性”与“偶发性”相结合
“计划性”就是要求教师以学校团委每个学期的活动总主题为依据,把握时代脉搏,按照不同阶段的要求,做到兼顾实际、统筹安排,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班会活动主题。然而,“计划不如变化”,教师事先做“偶发性”的准备,协同及时调整处理。例如:针对于钓鱼岛事件,国民自发组织的“抵制日货”游行活动,最后部分地区的游行形式演变成了“打砸抢烧”的暴力形式。教师可以临时改变班会活动主题,召开以“理性爱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策划、组织、收集信息,全面了解和整体分析事件,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明确任务,做到理性爱国。
4.“常规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高校班会活动的组织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助形式,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利用“常规化”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开展班会活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根据整个大学生活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所表现的不同阶段性特征,教师要指引性地引导学生“分阶段、按步骤”地确定班会活动主题,开展班会活动。
三、高校班会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
班会活动主题确定后,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性别的不同进行自由组合、分工,搜集材料,确定班会活动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
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书籍、影像等资料进行搜集。搜集后,學生先根据自己的认知、观点进行取舍、归类、整理。其次,学生所在小组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分析、比较、汇总,找出不足的方面,并重新进行分工、搜集、整理,直到本小组活动主题的有关资料、论点完备为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保持联系,为学生提供书籍、影像等必要资料;在网络使用上,教师应进行教育和协助,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素质;在心理上,教师应给予辅导和疏通,并利用最近发展区、先行组织者、皮格马利翁效应等维持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资料的取舍上,教师应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仔细聆听其观点,共同分析材料,促使其找到突破口。
经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其成果展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符合学生“口味”,易于接受。常见的有专题讨论会、师生对话会、演讲会、故事会、主题会等,也可以添加一些表演、相声、歌舞、演唱、辩论等形式,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班会活动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增强能力、陶冶情操的舞台。
成功班会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自尊感和自豪感,逐步形成创新的认识、思维和人格。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班会活动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开始时关注学生发布的公告和主题的确定,确保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高度的热情参与班会活动;过程中要根据计划的实施情况、学生的具体行为,对学生制订研究方案的能力、参与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等作评定,注意学生知、情、意、行等行为表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适合教育改革所倡导和实行的评价结果。
四、结语
在高校班会活动组织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符合当代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独特的素质教育价值。这种方式,能真正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它是一种全新的班会活动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婉华.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
[2]主题班会活动设计·能力培养卷[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4.
[3]董雅.挑战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匡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北京),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