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3-04-29段明月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会计核算事业单位

段明月

摘要: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问题,本文分析了固定资产核算问题、无形资产核算问题以及事业单位结余问题,提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问题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1、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即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严格依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目前,国内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尚未涉及到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相关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事业单位未严格依照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原值予以计提折旧。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确定净资产时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该核算方式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其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净资产虚增。在固定资产发生磨损的情况下,若固定基金仍依据账面原值予以反映,将导致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出资产的实际生产能力状况,从而造成净资产虚增;第二,价值背离。固定资产使用时间越长,其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的差额越大;第三,成本核算不完整。事业单位若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则业务活动成本不涉及计提折旧费用,以至于成本不完整。此形势下,如果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将使得事业成本虚增,不利于事业单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购置固定资产

根据会计制度之规定,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时需以资产来源渠道为依据进行列支,并通过会计分录予以反映: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支付相关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采用上述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时存在一些弊端,其主要表现在:(1)两组会计分录之间不存在勾稽关系,难以准确反映业务内涵。因会计分录是一种硬性规定,所以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仅做付款分录,忽略了固定资产入账分录,由此形成账外资产,以至于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浪费;(2)运用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并未减少资产,而是实现了资产形态上的转变。以借记“事业支出”为例,其的发生使得事业单位费用支出虚增,在期末需要将费用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中,因事业单位结余分配涉及到费用支出,由此又使得事业单位结余虚增,这一现象严重不符合真实性原则。

(二)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1、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完善,难以准确反映、记录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根据会计制度之规定,应在受益期对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予以平均摊销,之后分期计入经营支出。而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应将其一次摊销,之后计入事业支出。实践表明,会计制度中关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相关规定是科学合理的、可行的,而对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相关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其原因在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进行无形资产核算,其通常以贷记、借记“无形资产”科目的形式转入“事业支出”,其中当期“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由此以来,将导致会计报表中难以真实地反映、记录无形资产。

2、难以满足事业单位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需求

根据会计制度之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入无形资产时,需以双方确定的价值为依据,借记“对外投资”科目,需以账面原价为依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需以其差额为依据,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需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依据,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来说,其取得无形资产后,需将其一次摊销,之后计入事业支出中,此时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同时,该单位应用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时,以制度规定为依据,借记“对外投资”科目,以账面原价为依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此过程中将出现两大问题:一方面由于对外投资时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因此以账面原价为依据确定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原价的方法不确定;另一方面造成“无形资产”科目中形成有贷方金额无借方金额的现象,这种现象不符合无形资产账户期末余额为借方的相关规定。

(三)事业单位结余的问题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规定,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即为事业单位净资产,其包含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及专用基金等。

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指依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其包括医疗基金、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

修购基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提取修购基金时,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借记“事业支出”,因上述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时,已完成贷记“银行存款”,借记“事业支出”,由此导致固定资产价值两次列入支出,以至于事业单位支出虚增。

相关税务。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需依据国家税法规定,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缴纳所得税,其会计分录表现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之规定,所得税即为企业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发生的费用,其会计分录表现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上述会计分录难以准确反映出事业单位实际支出状况。

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健全和落实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成本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的经济利益和竞争能力。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壮大,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将成本核算引入事业单位已是必然趋势,因此,事业单位应打破传统一味以营利为目的的弊端,致力于提升事业单位投资效益至上,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制度;其次,事业单位为有效把握自身各项经营状况和收益能力,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经营成本核算制度,立足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于成本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关注报表信息,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监管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提供会计报表主要是 《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明细表》、《支出明细表》以及《往来明细表》,这些报表无一例外都是时期报表,只能反映某一时期财务状况,而不能反映某一时点财务信息,建议编报现金流量表,并提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时点财务分析指标。强化对事业单位应收、应付账款、借入款项的监管。为防止资产、负债账面与实际严重不符,应认真分析每一笔应收款项性质,如果属于资本性支出而临时性借款,待工程完工或设备购买结束后及时结清账目,并转入支出等有关会计科目;如不能及时结清,应在会计报表备注加以说明。

个人临时性借款应及时结清,不能及时还款的应订立还款计划。对借入款项和应付款项应分清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对由于借款或融资必须负担的利息支出应确认为隐性债务,每月计算余额并在会计报表备注中加以说明,以免形成每月收支严重不平衡。对于事业单位确因某些需要借款或融资的应经过政府部门批准、财政部门备案,以防止其可能出现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还款而最终变为财政埋单。建议借鉴引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关联交易披露信息制度。

(三)建立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使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要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管机制。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督促,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二是建立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执行管理相衔接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奖补和收回资金等方式,鼓励部门和单位按预算规定及时有效执行,避免形成大量的结余资金。三是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对于专项资金结余,纳入下年度部门预算,科学合理安排专项结余资金的支出。

参考文献:

[1]梁吉鹏.案例教学: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比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2)

[2]高丽达.试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现代商业.2010(05)

[3]郑伟.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05)

[4]张虹.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4)

[5]周云晖.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在核算中的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05)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会计核算事业单位
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与重点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营改增”后运费的会计核算解析